都市军事网 · 军事评论

朝鲜的成功:从以色列打击伊朗中,潜在核国家学到了什么?

时间: 2025-09-10 10:34:36

 西方学者认为,伊朗的遭遇,已成为沙特、乌克兰、波兰等潜在拥核国家引以为戒的现实参考。 下面是文章正文,发上来供大家参考借鉴,立场不同,请注意甄别。

朝鲜的成功 : 从以色列打击伊朗中,潜在核国家学到了什么?

自从以色列与美国在今年6月与伊朗爆发为期12天的战争以来,全球情报界与分析人士一直围绕伊朗核计划与政权受损程度展开激烈讨论。目前尚无法确定伊朗的核基础设施到底还剩余多少,又是否还有能力恢复运行。然而,在战略层面上,这场战争的意义已无可争辩:它标志着伊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推行、并一度相当成功的核策略遭到了重创。

几十年来,伊朗是典型的“核门槛国家”——它不断积累核武器化所需的技术与能力,却因政治考量而始终未真正跨出最后一步。这种“门槛策略”曾一度颇为奏效。尽管以色列与美国持续通过破坏、暗杀等手段来延迟伊朗核计划的进程,却始终未直接对其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2015年《伊核协议》(JCpOA)的签署更似乎验证了伊朗的赌注是正确的:在接受对核计划的限制条件后,伊朗换来了至关重要的制裁解除。彼时,伊朗的“核边缘政策”所制造出的威胁,加上奥巴马政府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危机的意愿,共同促成了这项划时代的协议,使伊朗离制造核弹的距离被大幅拉远。

然而,这一策略如今已被战争彻底摧毁。在这场短暂但猛烈的战争中,美以联军对伊朗纳坦兹、福尔多、伊斯法罕等关键核设施进行了毁灭性打击,并重创了伊朗军方的指挥体系。伊朗严重低估了美国协助以色列发动军事行动、甚至亲自参战的意愿。如今,伊朗不仅在核武器方面遥不可及,其政权也暴露于可能导致灭顶之灾的领土打击与政权更迭之中。与此同时,伊朗在与西方的谈判桌上也从未如此被动。

伊朗“核门槛”政策的失败,恰恰反衬出朝鲜的成功之道。与德黑兰不同,平壤并未在核武器化的进程中拖延太久,而是稳扎稳打推进核计划。朝鲜有选择性地与美国进行接触,一边测试华盛顿的谈判意愿,一边通过虚张声势与拖延战术博取时间,同时顶住了巨大的外交与经济压力。当外交破裂后,朝鲜迅速加快核研发步伐,确保政府能够在今后任何谈判中占据更强势地位。

如今朝鲜领导人却已手握全球扩张最快、结构最多样化的核武库,并背靠两大战略伙伴——他成了“如果伊朗当年更激进,原本可能变成的样子”。

对那些有意谋求核武器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警示已然清晰而危险:不要等待核武器计划成熟,要假设大国迟早会出手攻击,不要轻信外交解决方案真的触手可及。也就是说:要向金将军学习 。

朝鲜的路径为何成功?

朝鲜的案例,恰恰提供了对比中最具启发性的例子。

上世纪60年代,朝鲜面临与实力远强于己的美韩联盟对峙的局面,双方处于停战状态而非真正的和平。在这样的安全环境下,平壤启动了一个以核能为名的项目。但整个冷战期间,朝鲜不断寻求两大盟友的支持,希望发展出真正的核武器。

到了1990年代初,朝鲜拒绝配合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核查其不完整的核计划申报,引发外界强烈怀疑其从事秘密的核武器相关活动。1993年,美国一度认真考虑对朝鲜的宁边核反应堆实施打击,甚至拟定了由隐形轰炸机发射穿透弹头攻击该设施的军事方案。然而,克林顿政府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担心此举会引发朝鲜对韩国的大规模报复,并引爆全面战争。取而代之的,是走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1994年,美朝签署《框架协议》(Agreed Framework),要求朝鲜冻结被怀疑用于制造核武器的反应堆项目,并将现有钚生产能力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管之下。作为回报,美国及其他伙伴承诺向朝鲜提供无法用于武器生产的轻水反应堆,并协助解决朝鲜所声称的能源短缺问题。

然而,朝鲜并未拿《框架协议》及其后续的核谈判当回事。朝鲜的当务之急始终是推进核武器计划,并向这一目标投入一切可能的资源。与伊朗不同,朝鲜从未真正考虑在获得核武器之前,拿出实质性的让步来换取制裁解除。

当外国情报或国际核查机构揭露朝鲜未申报的核活动时,朝鲜往往会采取加压手段——比如试射导弹或挑衅韩国。每当美国及其盟友准备动用威慑手段,例如在宁边危机或朝鲜重启中断项目之际部署战略轰炸机,或者指责其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并最终于2003年退出该条约时,朝鲜则会“战术性转向”外交谈判,承诺暂停相关活动并参与“善意”外交。而在这种外交接触的间隙,朝鲜始终没有停止推进其核基础设施、武器设计与导弹项目,并趁机加快进展。

如今, 朝鲜 掌握着全球扩张速度最快的核武库之一,不仅拥有多种打击韩国和日本的能力(包括战术核武器的可能性),还具备发射洲际导弹打击美国本土的选项。凭借这一核武能力,朝鲜有足够的信心遏制美韩的军事打击。

相比之下,伊朗的处境可谓天壤之别。在其核计划与军队指挥系统被严重摧毁、政权本身也面临脆弱状态的当下,哈梅内伊正在为自己未能及时获得“核保险”而付出沉重代价。伊朗强硬派如今或许会认为,正是当初没有跨出核武器化这一步、试图通过与大国谈判解决问题的外交策略,让伊朗暴露在了如今这种可以被轻易打击、毫无还手之力的被动局面下。而这种命运,恰恰是朝鲜通过“先武装、后谈判”的果断策略所成功避免的。

隐蔽核武路线

伊朗的经历表明,“核门槛战略”(即拥有快速制造核武器的技术能力但不真正制造)不仅不足以威慑那些遏制核扩散的对手,反而可能刺激他们更倾向于抢先出击。原因在于,只保留“潜在能力”(latency)而没有真正拥有核武器,使得对手始终无法掌握武器化的真实进展情况,从而更容易担心“错失窗口期”,更早地发动打击,以防止局势不可控。

以色列正是在这种“窗口”尚未关闭之前,于今年6月果断出手,完成了内塔尼亚胡和以色列右翼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军事打击。在潜在核国家看来,教训极其明确:如果在尚未真正拥有核武的情况下,就高调展示和炫耀自己的核计划,对那些军事力量远强于己的大国而言,无异于自找麻烦。这种策略极具风险,未来的核扩散者显然不会再重蹈伊朗的覆辙。

因此,不仅会加快核武器化进程,未来的潜在扩散国——例如波兰、沙特阿拉伯、韩国、乌克兰、阿联酋等——还极有可能在早期就强化行动保密性,远比伊朗更擅长掩盖其计划,尽量避免被情报机构提前发现。

伊朗在长时间的“门槛战略”与断断续续的外交进程中,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向国际社会透明自身活动,最终导致其核项目曝光。相比之下,未来的核计划可能不会在武器化之前就被发现,也不会作为谈判筹码主动披露,而是要么在完成后直接宣布,要么通过核试验“实锤”亮相。

在这类新型扩散路径中,许多国家甚至可能会牺牲“速度”换取“安全性”,把核计划彻底“埋入地下”,充分利用本国民用核工业和技术进行“转化”。对于高度封闭的体制而言,这种方式更容易操作;但历史也表明,即便是开放的民主国家,也能够成功发展小规模、高效能的隐秘核武项目。例如印度、南非,甚至以色列(虽未明确承认),都被普遍认为曾实施秘密核武计划。

为保障国家安全,即便是民主国家也可能愿意承受违反或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所带来的国际谴责。

叙利亚的例子正是一个警示。在21世纪头十年,当伊朗暂停“阿马德计划”之际,巴沙尔·阿萨德却秘密推进了一个几乎完成的核武项目。这一项目极为隐蔽,却进展迅速。直到2007年,以色列情报部门“偶然”发现位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一座设施——一个外观看似普通、实则高度仿造朝鲜宁边反应堆的核反应堆建筑。当时该反应堆距离装料仅差数周,一旦投料,就会因辐射风险变得难以打击,以色列趁机出动战机将其破坏。

尽管叙利亚一直处于西方防扩散观察名单的前列,但这段经历清晰地说明:即使是在地面设施的前提下,叙利亚仍能维持高度的行动保密性。这一案例的发现,不仅依赖于情报能力,更带有某种偶然成分。

因此,对未来的潜在扩散国来说,即便它们不会像朝鲜那样“火箭式突进”核武器,它们也更有可能参考叙利亚的“低调隐蔽路线”,而非伊朗那种与国际社会不断博弈、最终暴露的高调战略。

核门槛战略的终结与外交信任的崩塌

除了彻底终结“核门槛战略”之外,以色列与美国对伊朗发动的12日战争还可能带来另一项深远影响——它将使未来与潜在拥核国家的外交谈判变得异常艰难。

在伊朗的案例中,强硬派在政权内部的权力和对最高领袖的影响力如今显然上升。他们完全可以将美国和以色列描绘为根本无意寻求外交解决方案的对手——毕竟,在德黑兰与华盛顿进行谈判的同时,袭击却已发生。这种情况正如学者詹姆斯·费伦所描述的“承诺困境”:即便谈判双方表面上都偏好和平解决,但由于彼此极度缺乏信任,并怀疑对方会在达成协议后反悔,结果反而都选择回避外交路径。

在美国,国内政治的极化持续阻碍着任何能替代2015年《伊核协议》(JCpOA)的新协议出台。而伊朗最高领袖在此次战争后,对美国及p5+1(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及德国)显然不再抱有任何信任。他更可能相信,唯一能让敌人认真对待伊朗、真正不敢轻举妄动的“保险政策”,就是确实拥有核武器。而且,他很可能打算在未来的任何外交对话中,都从“实力地位”出发。

目前,法国、德国和英国正推动依据联合国机制重启“快速恢复”制裁程序,以回应伊朗违反核承诺。而伊朗议会(马吉利斯)也正在考虑立法,建议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这正是朝鲜20年前走向拥核之路时迈出的关键一步。

如今的美国若继续以武力手段破坏其80年来在非扩散领域积累的经验和制度基础,无论对盟友还是对手,都会释放一个危险信号:每个国家都需要为自己准备一份核保险。伊朗的这场“十二日战争”,不会改变这些国家的看法,反而会强化它们的判断。

对于那些未来的潜在扩散国来说,指望美国像2015年那样再次兑现一个以外交妥协换取非扩散承诺的交易,已显得不切实际。朝鲜前领导人当时判断:与美国打交道的风险远大于可能获得的利益。他的继任者则进一步将这一立场贯彻到底。曾几何时,伊朗官员原以为,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内会在伊朗问题上更积极推进外交,毕竟2025年春季的一些接触似乎预示了这种可能。但所有希望,最终在6月、伊朗关键核设施被摧毁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尽管遭遇如此重挫,伊朗仍保有此前积累的大量核材料、技术知识和研发能力。未来,如果德黑兰再次获得重启计划的机会,它很可能会像朝鲜那样,不再停步于“门槛”,而是走到底,直到真正拥核。对于它而言,这或许才是通往“新时代核保险”的唯一路径。

某种程度上说,美国此次对伊朗核设施的军事打击,反而可能加速、激化,并迫使未来的潜在扩散者更隐蔽地走向核武器。这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结局。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