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无论哪种飞机,中国正在研发的型号数量都超过所有其他国家
据美国《NSJ》8月21日报道,中国航空工业在短短数月内相继公开了J-36、J-50、J-15DT等多型新一代战机,其中包括多个无垂尾隐身构型与变后掠翼概念验证机,震惊全球。
文章指出:中国已经不再复制别国的设计,无论你提到哪种飞机类型,中国手头正在研发的型号数量都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文章的标题就显得很无奈,说美国正目睹中国成为全球空军超级大国。
意思就是眼睁睁看着,却无力阻止。
这种眼睁睁看着的状态并不意味着美国没有警觉,而是即使高度关注,也无法阻挡中国空军体系全面崛起的步伐。
如果只是阻止不了,或许还没那么失落,还有一个更尴尬的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可能跟不上中国节奏了。
J-36
美媒说,中国手头正在研发的型号数量都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这不是夸张,而是事实,也是关键所在。
中国的战斗机体系从J-10、J-11、J-16的高低搭配,到歼-20、歼-35等隐身主力,再到J-36、J-50等第六代构型同步验证,每一条线都在推进。
与此同时,教练机、电子战机、无人机、预警机、舰载机、远程轰炸机……中国几乎在所有类别上同步推进多个型号,形成强大的型号矩阵。
这种设计思路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立体包围,用多型并进、多轮试错的方式加速性能迭代、抢占未来制空权先机。
与之对比,西方国家往往一代一型、孤注一掷,成本高、周期长、失败代价大,在效率上被中国远远甩开。
所以说,这不仅是数量碾压,更是工业模式与战略节奏的胜利。
J-50
中国之所以在飞机领域下如此大功夫,根源在于两个字:现实。
一方面,空中力量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决定性变量。
制空权的得失,决定了一场战争能否掌握主动、控制节奏。
而中国所面对的安全格局高度复杂,从台海冲突的隐患,到东海、南海的常态化对峙,再到中印边境的高原对抗,没有哪一个方向可以容许空中劣势。
另一方面,航空工业是国家战略能力的象征,是材料、动力、雷达、气动、信息化等多个高端产业链的总成,是能否迈入高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柱。
中国以飞机为龙头,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以空军建设牵引整个工业体系突破,这既是国防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
同时,随着中国出口型战机在国际市场逐渐打开局面,飞机也成为了国家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的一部分。
这一切,都值得下更大的功夫去全面推进。
照片中的 F-47
反观美国,明显是力不从心。
表面看,美国依然拥有F-22、F-35等第五代战机,看似遥遥领先,但实际却早已陷入滞后和瓶颈。
F-22早停产、数量有限,F-35问题不断、成本惊人,下一代NGAD尚未定型,B-21虽然首飞但尚无战力。
与此同时,美国空军被全球多线任务拖得身心俱疲:既要兼顾欧洲,又要兼顾中东,还要兼顾对中国的遏制战略,每一处都在摊薄战力。
更严重的是,美国军工项目臃肿,导致研发效率低、成本失控,早已无法应对中国这种多型号快节奏的压制式崛起。
面对中国这样一个专注于提升自身体系、集中精力布局的大国,美国已经失去了技术领先的安全感,同时也失去了节奏上的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