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军事评论

美军只要36个小时,就会让中国境内5万个目标全部瘫痪!

时间: 2025-07-22 17:22:53

 前言

36小时,5万个目标,这是美国那帮智库嘴里蹦出的惊人数字

在这群人的幻想中,F-35和B-21会像饿狼扑食般横扫中国大地,从上海港到内陆枢纽,一个不落。

可问题是,打5万个目标得用多少导弹?美军那点家底够吗?这场"纸上谈兵"到底有几分可信?

这份报告的算术题,连小学生都不会信

先说说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算术题。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声称,他们能在36小时内精准打击中国境内5万个目标

按照最保守的估算,每个目标至少需要两枚导弹确保摧毁,那就是10万枚导弹的天文数字。

现实呢?美军即使把压箱底的存货全掏出来,总数也就几千枚而已。

这就好比一个厨子吹牛要请全城人吃满汉全席。

结果一进厨房,发现锅里就那几颗白菜,连个鸡蛋都没有。

更别提生产这10万枚导弹需要多长时间了,按照美国当前的军工产能,估计得等到下个世纪。

那么这个36小时的时间限制又是从哪来的?

说白了,就是一个听起来很厉害的营销口号。

真要按这个时间表执行,美军得同时调动所有可用的发射平台。

可问题是,这些平台自己的生存能力怎么保证?

面对中国日益完善的反导体系,这些所谓的"闪电打击"平台。

很可能在发射第一轮导弹后就被反击摧毁

到那时候,别说36小时了,连36分钟都坚持不了。

更要命的是,这套计划完全忽视了后勤保障的复杂性。

每一枚导弹的运输、装载、瞄准、发射,都需要精密的协调配合。

在实战环境下,这种协调的难度会成几何级数增长

更不用说中国的电子战能力,能让这些"智能武器"瞬间变成废铁。

所以说,这份报告的核心问题不是技术可行性,而是基本常识的缺失。

当"纸老虎"遇到"钢铁长城"

就在美国人对着沙盘指指点点的时候。

中国的防御体系早已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

东风-41弹道导弹,射程超过12000公里,能携带多枚分导式弹头。

这些被外界称为"关岛快递"的大国重器,机动性极强,很难被全部摧毁。

而且中国的反导技术也不是吃素的。

2023年4月的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成功率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这意味着,即使美军的导弹真能发射出来,也不见得能打到目标。

更别提中国海军的迅猛发展了。

舰艇总数已经超过370艘,预计2030年将达到435艘。

这些数字背后,是航母编队、万吨大驱,还有那些在水下无声潜航的"深海幽灵"。

它们让美国的航母战斗群不敢轻易靠近中国近海。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可以封锁马六甲海峡?

说实话,这已经是个老掉牙的剧本了。

美国确实有能力封锁马六甲,但有没有想过,封锁者自己的生命线有多脆弱?

至于空中较量,当歼-20已经成体系地翱翔在天际

当北斗系统为我们提供了独立自主的"天眼"。

信息战的天平,早已不是一边倒的局面了。

所谓的"降维打击",也许最先瘫痪的。

是发动攻击者自己的神经系统

更重要的是,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意味着在战时,从螺丝钉到导弹,都能实现自主生产

而美国呢?连基本的医疗物资都要依赖进口,更别说复杂的军工产品了。

历史总在重复,只是演员在换

这种危言耸听的把戏,美国人已经玩了几十年了。

冷战时期,各种智库报告层出不穷,专门夸大苏联威胁。

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国会老爷们批下更多的军费开支

现在换了个对象,套路还是那个套路。

只不过今天这套"生意经",面对一个14亿人的庞大市场。

面对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制造业大国,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更何况,历史已经给出过答案了。

抗美援朝那会儿,美军也是信心满满

结果呢?还不是被打得坐到谈判桌上签停战协议。

那时候的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装备,都远不如今天。

现在中美军力相差不大,美国如果真敢铤而走险

代价绝对不是它能承受的。

更别说现在美国还要应对乌克兰和中东两个"烧钱"的无底洞。

国债已经突破36万亿美元,光是支付利息的钱,就快要赶上军费开支了。

在这种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对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发动全面战争?

那不是战争,那是经济自杀

一旦开打,美元的霸权地位还能像今天这样稳固吗?

说实话,瞬间崩塌都不奇怪。

那些平日里称兄道弟的"盟友",真的会铁了心一起跳火坑吗?

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安全上或许依赖美国。

但经济上谁也离不开中国这个邻居

让他们在"钱袋子"和"安全感"之间做一道必选题,答案恐怕会让华盛顿感到非常尴尬。

真正的较量不在战场,而在未来

所有的兵棋推演,都有一个致命的盲区

就是人心。

计算机可以模拟导弹的弹道,可以计算舰艇的速度。

却永远无法量化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凝聚力和牺牲精神

这种精神,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体现过,在抗美援朝的冰天雪地里体现过。

它根植于每个普通人的血脉里,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本能反应。

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对手面对的,将不仅仅是一支军队,而是14亿人的汪洋大海。

别忘了,那些平日里飞遍大江南北的民用无人机。

其保有量和技术水平早已是世界第一

一旦需要,它们摇身一变,就能组成让任何钢铁洪流都头疼的"蜂群"。

这种潜力,是任何军费报告都无法体现的战争变量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大国博弈,早已不在军事冒险的赌桌上。

牌桌已经换了,变成了科技的竞争、产业链的重塑、影响力的角逐。

当一方还在迷恋于用"闪电战"的旧剧本寻找安全感时。

另一方早已在为更长远的未来,默默布局

看看中国的5G网络覆盖率,看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

看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看看量子通信的应用前景。

这些才是决定未来话语权的关键因素

而不是什么36小时打击多少个目标的纸面文章。

当美国还在琢磨怎么用更多的炸弹解决问题时。

中国已经在思考如何用更好的技术改变世界了。

这,或许才是这场迷雾背后,最真实的图景。

结语

说到底,这份报告与其说是军事分析,不如说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心理战

可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这种威胁恐吓的把戏越来越没人买账了。

面对这样的军事威胁论,你会选择被吓住,还是理性分析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