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发射「底牌型」导弹,能找回被美军轰炸的面子么
是真实反击,还是无能狂怒?
伊朗一口气对以色列发射了至少40枚弹道导弹进行报复,其中包含了之前一直不舍得拿出来的「大杀器」。
但网上很多人表示不屑一顾,仿佛伊朗不能把华盛顿沦陷了,那就都不行。
这种心态其实非常有意思,属于是要么速胜,要么速败,对持久战缺乏系统性认知。
现在中东局势可以理解成一边倒。
之前以色列和伊朗对攻的时候,伊朗就处于劣势,以色列拿到了制空权,伊朗只能使用地对地导弹进行反击;在以色列的拦截能力刚刚出现下滑,伊朗攻击成功率抬头的时候,美军直接出手了。
没有等到2个星期的最后通牒,也没有像美国常见的只喊话不动手,B2轰炸机刚一到位就轰炸了伊朗的核设施。
伊朗瞬间从原本的比较劣势,变成了绝对劣势。
很简单一个道理,伊朗对以色列本土多多少少还能行为威胁,对美国本土那是真的鞭长莫及。
咋办呢?
伊朗开始加紧了对以色列的进攻,拿出了压箱底的手段,开伯尔导弹。
这款导弹是最新款,2023年5月才亮相,以色列方面拥有的情报非常少。
现在能知道的,就是导弹的射程可以到达2000公里,覆盖以色列全境以及大部分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而携带的弹头非常大,长4米,重达1.5吨。
而在机动能力方面也比较不错,采用的可贮存液体燃料让发射准备时间缩短到12分钟内(这对于中大型导弹来说是很快速的),末端速度达14马赫,并具备机动变轨能力,说白了就是跑的又快,又能转弯。
“沙赫德”无人机,伊朗用于扰乱敌方防空系统的自杀式无人机
为什么说这款导弹是伊朗最后的杀手锏呢?
主要是对比出来的。
伊朗经历了国际社会那么多年的封锁,所以把核心力量都放在了几个有限的技能树上,包括导弹。
从“流星-3”、“征服者-110”等型号,到“霍拉姆沙赫尔”、“海巴尔·谢坎”等更新型号,这些导弹的射程基本就是1500公里,能携带几百公斤的弹头。
那开伯尔导弹直接把攻击范围和携带弹头重量有了质的提升。
这里说个好玩的。
伊朗导弹注重射程和速度,往往牺牲了精度,这常常导致它们错失军事目标,并击中周围的基础设施或建筑物。
但,这可不是坏事情。
因为伊朗非常清楚自己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敌人是美国,能打击到的目标是以色列,而以色列是个拥挤的小国家,打击这里的目标不需要精准,只要扔过去,炸的大,就好。
所以现在形成的局面就是,伊朗打不到美国,那就使劲打以色列。
从下图的监控录像截图可以看出,伊朗的导弹又成功的穿越了以色列的拦截网,并且弹药的携带量明显有了提高。
而从22号的现场救援图片来看,导弹的冲击力要比之前的导弹袭击更强,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加沙地区特色」。
现在的局面就是,伊朗没办法防守自己的核设施,以色列没办法防守自己的重点城市。
大家就互相伤害呗。
什么叫做持久战?
首先,强弱不等。
两强相争,会陷入僵局,但不是持久战的逻辑。
持久战的逻辑是,强弱不同,弱势的一方利用国土的纵深、国民凝聚力的优势、国际局势的变化、第三方势力的支持等等,把强大的对手拖入泥潭。
伊朗现在就是这情况,面对以色列,弱势,面对美国,绝对弱势,但反正你不能一口气把伊朗打倒,那就能一直打下去。
打掉伊朗的核设施,暗杀掉伊朗的核科学家,可以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
但常规武器呢?各种导弹呢?
伊朗只要还有反击的能力,不是完全被动挨打,就可以从比绝对力量,变成比谁更能熬。
其次,一口气。
越是强大的国家,耐受度往往越低。
伊朗和以色列现在就是这种情况,伊朗领导层被杀了一波又一波,上来顶位子的人更强硬,更不怕死。
为什么?
伊朗从上到下都清楚,自己弱,除了硬气没有其他办法。
而以色列甚至美国却不一样,他们对于战争的容忍程度反而不高,顺风局可以打得很好,但稍微陷入持久战就很容易退却。
比如阿富汗战争,比如伊拉克战争,美国每次都势如破竹,最后狼狈而走。
历史上很多王朝和帝国,没有输掉任何一场战斗但最终输掉整个战略,就是因为耐受性不够。
最后,提高对抗成本。
在已经不能也没必要发动灭国战争和占领战争的21世纪,战斗的胜败有时候会以一种非纸面的结果来呈现。
什么意思呢?
你厉害,你可以赢,但要维持赢的状态会很难。
这不是爽文意义上的对抗,那种快意恩仇、立竿见影的胜负,而是一种更长续的「折磨」。
其实咱们中国人知道百团大战,知道各种敌后武装,知道解放区的建设,都是以持久战的形式出现的。
伊朗,现在就很需要好好学学中国历史。
各位大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