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揭秘古代太监被阉割后如何上厕所
依据惯例,要求做阉割手术的家长往往带着他们十岁左右的幼童见到相关人士,这些人要反复考察大人的意愿,直到家长完全答应才决定施行。手术过程较为简 单,儿童通常被人领进一间密不透气的地下室,腿悬大梁,身子略不平行,头微朝下。手术不使用麻醉药物,但是,手术师身旁各立两人,专门给小孩子讲故事,以 分散儿童的注意力,权作精神麻醉药。
手术师有特制的银制手术刀具,手术完毕后,手术师用白蜡油涂在冒血的伤口上,并在蜡油上撒些胡椒粉,以起止痛作用,再将一根细麦杆插入了儿童尿道,起 导尿作用,也是作为避免尿液触及伤口的一根导尿管。以后数月,就要用它作为导尿的尿管。阉割后的太监,就好比出水系统被割掉了水龙头,水也就不会顺顺当当 地流出来,也许会不规则地流出来,水花四溅~~所以,坐厕也就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否则,他们经常会尿的到处都是。
阉人首先是一种身体缺失的人。中国的阉人有很多称呼,其称谓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其生理特征而称。从生理上说,宦官是被阉割的男人,因而就有"阉人"、"奄人"、"腐人"、"腐夫"等称呼。男子去势曰阉,故有"阉人"之称。"阉",本作"奄",《周礼·天官冢宰》郑氏注:"奄,精气闭藏者,今谓之宦人。"后因奄人多承担看守宫门之类的职役,故"奄"加"门"而为"阉"。所以《说文解字》云:"阉,门竖也,宫中奄昏闭门者。""腐人"则由腐刑而得名,又称"腐夫"。腐刑是古人对宫刑的另一种称呼。对于"腐"字,古人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人在遭受宫刑后身体常常腐臭不堪,所谓"宫刑,其创腐臭,故曰腐也"。再是比喻说法,指腐木不生实,所谓"腐,宫刑也。丈夫割势,不能复生子,如腐木不生实。"
早先的阉人本不叫阉人,殷周之际,阉人被称为"寺人"。寺者,侍也。意为被阉了的人是专门服侍别人的人。《诗经·秦风·车邻》有诗:"未见君子,寺人之令。"《小雅·巷伯》也说:"寺人孟子,作为此诗。"把伺奉周幽王的孟子视为阉人。春秋之际,阉人仍被称作"寺人"。《孟子·万章》载:"于齐王侍人脊环。"这里即说,脊环是个专门侍侯期望的阉人。秦汉以后,在君主身边工作的阉人一律称作宦官,但宦官却非完全是阉人。《通典·职官九·内侍省》解释"宦官"如斯:"天文有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周官有宫正、宫伯、宫人、内宰、阍人、寺人。"宦",指的是天上的星座之名。宦官绕帝星而不舍,犹如君主身边宠幸之人环绕帝王而不去一样,于是,天人合一,君主身边的人即被称为"宦"。《后汉书·宦者列传》记:"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可见,自东汉以后宦官才成为阉人的专用名词。
阉人所以成为"宦官",主要是中国古代是官本位社会所致。所谓官本位,指的是在本体制内,一切的职业,都以官的大小来衡量。大范围地称呼阉人、宦官为太监,始于明代。《明史·职官志》载朱元璋称帝后,废行省而设二十四衙门。分别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十二监的总头目统称为"太监",由阉人宦官担任。以下分为少监、监丞等。明代的一般宦官尚无资格叫太监,只有十二监的首领才能称太监。太监是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清代,十二监被废,宦官直属于内务府,但普通官吏、宫人害怕得罪宦官,把服侍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宦官尊称为"太监"。类似旧时代把所有当兵的都叫做"长官"、"老总"一样。道理相同,《水浒传》里也有将所有强梁、土匪一律称作"好汉"、"英雄"的习惯。清代的宦官和太监的概念已极为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