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两次入侵西藏:培植亲英势力 鼓吹独立
英国按其从印度北侵的既定方针,1835年向锡金租得大吉岭地方,作为东印度公司的"避暑地"。从此,英国在喜马拉雅山区有了立足之地。1846年,英国吞并印度西北部的查谟-克什米尔地区以后,又悄悄侵占了原属于我国西藏地方的拉达克地区。1860年,英军进攻锡金,并于1861年囚禁了锡金王,强迫其签订英锡条约,占领了锡金的许多土地。1860年,英国同尼泊尔签订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对尼泊尔的控制。1864年,英军进攻不丹,1865年强迫战败的不丹与之签订条约,强占不丹的大片土地。此后,英国即以锡金为入侵西藏的跳板,在锡金境内大举修路,步步北上,以逐步实现"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保证印度不受中国威胁"的战略意图。
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
19世纪60年代,侵入锡金的英国官兵,在锡金境内筑路架桥,开辟进入西藏的通道,又招雇游民,非法越过当时藏锡边界日纳,进至隆吐山,深入藏地探路。当地藏胞发现后,当即进行阻止。但是英国人不听,反而派人进至隆吐山以北开路建站。鉴于英国北侵的步骤日益加紧,噶厦不顾清廷对英妥协退让的政策,于1886年至1887年派藏军在隆吐山建立哨卡设防,并在哨卡旁塑立了西藏的护法神像。英国随即反诬藏军侵入了锡金境内,并向清廷提出要噶厦限期撤除隆吐山卡,否则英军也要在当地驻扎的蛮横无理要求。清廷畏于英国,惧怕藏边发生战事,希图委曲求全,因而一再压噶厦撤卡撤兵。但是噶厦和三大寺说隆吐山是西藏领土,不在锡金境内,因此反对清廷的后撤命令。驻藏大臣文硕也感到英国居心叵测,支持噶厦的抗英主张。英国遂进一步施展离间清廷与噶厦的诡计,在政治上竭力争取和清廷共同打击抗英的藏胞,在军事上则集结2000兵力于隆吐山以南,由格累哈姆将军率领,做好北攻的准备。噶厦也派去两个代本率900名藏军,又动员民兵一部,布置于隆吐山及其以北一带,加强边境防务,并任噶伦拉鲁益西诺布旺秋为前线总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