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世界史

败退缅甸的国军残兵:朝战妄图反攻云南

时间: 2016-04-15 18:12:01

关于建国初期国民党军队(以下简称国军)残部在滇缅边境的活动,台湾柏杨的《金三角、边区、荒城》和《异域》,大陆邓贤的《流浪金三角》,张伯金的《亡命金三角》,以及徐军的《流亡异国的蒋军残部》等,都有过介绍,但多采用纪实文学的笔法,且多聚焦金三角的毒品问题。近年来,随着外交档案的不断解密,学术层面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的史实也日益清晰。本文拟根据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的外交档案,并综合已有的研究,对李弥及其国军残部从流窜滇缅边境到盘踞缅北再到撤往台湾的大致过程,进行考订、梳理和描述。

兵败云南溃窜缅北

1949年年底,解放军向盘踞云南的国民党军队发起总攻。国民党军队溃败滇南后,由第26军93师278团副团长谭忠以及第8军237师709团团长李国辉率领的两支残部约1400余人,于1950年2月先后流窜到缅泰边境大其力(Tachileik)附近的猛捧(MongPong)地区。其后,一些零星的队伍也加入其中。几支残军联合组成"复兴部队",初由第93师的参谋长何述传担任指挥官,后由李国辉接任指挥官,谭忠为副指挥官,此后国军残部在缅甸的活动进入"小李将军时代"。

败退缅甸的国军残兵:朝战妄图反攻云南

此前已撤退到台北的这些军队的统领李弥此时主动向台湾当局请缨:"拟即赶赴滇南地区,收容部队,负弩前驱,为国效命。"据台北学者覃怡辉考订,1950年2月6日李弥在未获台湾当局批准时,便迫不及待地由基隆乘轮船偷渡到香港,再辗转于4月11日到达曼谷,经国民党驻泰武官陈振熙协助,与窜缅国军残部取得联系,并设法获得驻泰使馆职员身份留居泰国,同时以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身份,领导流窜缅甸境内的国军残部。

对于这支国军残部,初到台湾自顾不暇的国民党当局既不很了解也不很重视。当李国辉等设法通过电台与台湾当局取得联系时,后者只是指示他们:设法自行解决出路。到1950年3月底,这支部队只收到台湾方面汇来的5万泰铢。4月李弥抵泰后,将其私人积蓄的10万美金提供给他们充作给养。经李弥争取,自5月起台湾当局同意每月提供10万泰铢(7月起增加为20万泰铢)作为军饷。

败退缅甸的国军残兵:朝战妄图反攻云南

时缅甸独立不久,对国内尤其是边境地区的控制能力薄弱,对这批非法入侵的国军残部十分担忧,从一开始便采取军事和外交双管齐下的方式,力图将这批不速之客驱逐出境。但历经两个月,大其力战役却以缅甸军队的失败而告终。缅甸方面不得不将重心转到外交舞台上。

由于缅甸政府在1949年12月17日便宣布承认新中国,并于1950年6月8日正式与新中国建交,与此同时断绝了与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因而在外交舞台上缅甸方面只能通过美国政府与台湾方面交涉。1950年7月,缅甸政府请求美国方面向台湾施加压力,让国军残部或缴械接受安置,或立即撤离缅境,否则将向联合国提出控诉。美国政府在当时对于这支国军残部同样既不了解也不重视,认为他们不但在军事上没有什么利用价值,而且在舆论上会有利于共产党阵营的宣传,如果听任他们滞留缅甸,缅甸政府将不得不花费很大精力去对付他们,进而不能全力对付境内的共产党游击队和克伦族反叛武装,这样不但会威胁到缅甸内部的政治安定,而且会影响到整个东南亚的安全局势。在接到缅甸政府的请求后,美国助理国务卿腊斯克(DeanRusk)先后于7月7日和7月25日两次约见台湾当局驻美"大使"顾维钧,要求台湾当局命令缅北的国军残部向缅甸政府缴械。李弥等人以如向承认中共政权的缅甸政府缴械,部队将铤而走险为由,拒绝撤军。7月28日,美国国务院再次以国务卿艾奇逊(DeanAcheson)的名义向顾维钧重申撤军的要求。与此同时,缅甸政府决定将国军残部入侵缅甸的问题提交联合国讨论。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