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看不见”的美国:穷忙族是个矛盾
与我们普遍了解的"美国梦"不同,这个国家也存在着分布广泛、不断增长和不可避免的贫穷。有些人苦苦挣扎,筋疲力尽,找不到出路。他们的工资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脱离贫困,相反,他们为生活所累,仿佛注定越穷越忙,越忙越穷。
穷忙族 苦苦挣扎,筋疲力尽,却找不到出路的人,在美国被称作"穷忙族"。他们的工资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脱离贫困,相反,他们为生活所累。
与我们普遍了解的"美国梦"不同,这个国家也存在着分布广泛、不断增长和不可避免的贫穷。有些人苦苦挣扎,筋疲力尽,找不到出路。他们的工资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脱离贫困,相反,他们为生活所累,仿佛注定越穷越忙,越忙越穷。人们常常用"穷忙族"形容他们,而这个词本身就是个矛盾。
作为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实况播音员,蒂姆·布鲁克斯曾对影剧院里售价5美元的爆米花表示很不满,认为定价太高了。
流浪者 2011年6月20日,美国纽约,街头的无家可归者。虽然使流浪人口增加的因素很多,但经济低迷和失业率高企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忿忿不平的他甚至做了一次市场调查,并以此为据进行了如下推算:在他看来,自己买到的5¼盎司爆米花在超市里要价不过23.718美分,剧院经理买五十磅重的袋子也只要花16.5美分。所以一袋爆米花的总成本是22.5美分。他判断,减掉营业税,一袋爆米花的利润是4.075美元,或说是1811%的利润。
普利策奖得主戴维·希普勒显然不同意蒂姆的判断。在他看来,蒂姆的计算方式,没有考虑到剧院任何一位员工。"柜台后面的人,没有在他的计算范围之内。那些烤爆米花,把爆米花装袋,再把袋子交到他手里,然后收钱的人们肯定穿了隐身衣。"
而戴维所做的,就是让更多人看到,那些被遗忘的人。他耗时数年,对尽管有工作但依旧贫困的美国人开展深度访谈,并以此完成《穷忙》一书。
在他笔下,洗车工无车可开,银行职员的户头只有2.02美元,医学教科书女编辑十年的收入,也赶不上一个牙医……这些苦苦挣扎,筋疲力尽,却找不到出路的人,在美国被称作"穷忙族"。他们的工资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脱离贫困,相反,他们为生活所累。
由于美国人普遍信仰"美国梦",认为即使出身贫寒也能过上幸福生活,而这,恰好让人们找到责备穷人的理由。
但戴维却告诉人们,事情远没有如此简单。贫困问题,盘根错节,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加诸到一起,造成了一个人的机会寥寥可数。而通过戴维的走访,他发现,和富人相比,穷人们在自己的私人决策上控制力更少,更难避免受到冰冷的政府机器的干扰,在因科技和竞争而变得疯狂不堪、陷阱密布的世界里,他们的应变能力更低。另外,相比其他人,他们的个人错误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而个人努力的回报更微小。
从全球或者历史标准来看,大部分美国人心中的贫穷生活其实还算舒适,"但这不代表美国的穷人过得不悲惨,不代表那些在贫困边缘的人们并不是真的处于悬崖边缘。"戴维讲述的就是那些在自己的国家被放逐的圈外人、边缘人的故事。
或许,在富有的美国当一个穷人,要比在一个贫困的国度当一个穷人,还要难熬得多。
"妈妈,你知道的,当穷人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这种难熬,恐怕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无论他是大人,还是孩子。
就像12岁的桑迪·不拉什不经意地感慨:"妈妈,你知道的,当穷人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这种代价,伊文·约翰逊便深有体会。在被国税局收了2072美元税金、罚款和利息后,她再也不敢自己申请退税了。她从洪都拉斯来到美国,每天早上5点开始工作,给波士顿一家保洁公司打工。一开始,都是她自己做收税申报,但显然,她做得不太好。大概三四年后,国税局联系她,说她欠了他们差不多2072美元。伊文一头雾水,并寄了一封信给对方,说自己给他们寄了差不多1072美元。"因为我那时候没钱,我打算分期付款,把剩下的钱缴清……你知道他们怎么做?我有一个银行账户,他们就从我的银行账户里把钱拿走了--一分钱都不放过。"从那时起,伊文甘愿花上100美元,找纳税申报员搞定这些"麻烦事"。
纳税申报员,就像是为伊文这些没有电脑、没有数学知识的低收入人群而生的职业,他们办事的目的,就是为了庞大的佣金,而他们所提供的服务,他们的客户本可以自己免费办到,只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和伊文一样--宁愿花钱买个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