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世界史

撒切尔夫人登上巅峰后的第一步

时间: 2016-04-15 18:05:17

首先,在新一届政府许诺的公共开支方面的节约项目中,针对公务员的削减幅度最大。政府立即实施了招聘冻结并下调工资水平的措施。由此造成的愤怒情绪进而引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罢工,1981年地区办事处的关闭,造成了税务征收的拖延,给政府造成了大约5亿英镑的损失,最后问题才得以解决。所有直接涉及的人员都希望早点达成妥协,然而撒切尔夫人却决意显示政府在控制公共开支方面的决心,并相信政府削减工资可能是开始这一进程的最好途径。

其次,她在唐宁街设立了一个效率处,由德里克•雷纳爵士任处长,负责检查每个部的工作,研究节约成本的措施。到1982年年底,这个"雷纳突击队"进行了130项部门的检查,节约了1 7亿英镑,"减掉"16000个工作岗位。在撒切尔政府的头四年里,公务员人数减少了14%,在随后的6年里,随着对国有化行业的私有化改革使整个地区丧失了经济活力,随着行政职能从公共部门撤出,这个数字上升到23%,而相对于私营部门,公务员工资下降得更多。与此同时,服务的核心职能也不可逆转地从政策咨询转移到管理,即高效执行政策与提供服务。那些喜欢写作优雅备忘录的高级官员觉得,他们的时间越来越多地花在目标、业绩指数以及现代商业方法的所有其他工具上。

新首相之所以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靠的不是结构改革或撤换人员,而是纯粹靠性格的力量:让白厅明白到底谁是老板。一种方法就是不停地要求接到通知后立即提供数字或资料,就连低级官员都感到首相无处不在,不停地向管理他们的大臣们催要结果,并要求"贯彻到底",不让一个问题溜走。另一种方式就是依次去各部亲自视察,这是任何一位前任首相都没有做过的事情。她考问公务员负责的业务范围,询问他们的工作态度,挑战他们的设想。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惊人的创新显示出撒切尔夫人提升存在感的决心,也反映出她意识到自己在除教育部外的各个部门均缺乏经验,反映出她对学习的真实渴望。事实上,这些视察具有两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方面,跟过去在教育部一样,她做得非常出色,跟下级工作人员谈话,对他们的工作表示兴趣,感谢并鼓励他们;而绝大多数大臣对自己私人办公室紧密圈子以外却很少关心。另一方面,她与大臣级官员的会面常常会造成伤害:她教训的多,倾听的少。这种做法只会加强而不是改变对她的成见。

在未来的10年里,人们经常指责她将坚定的撒切尔分子任命到高级职位,从而"政治化"了白厅。不过,她还没有到那么鲁莽的地步。撒切尔夫人对官员任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填补空位方面比前任首相干涉得更为直接,不但在常务秘书这个级别上,还将手伸到级别更低的职位上。无疑,她提拔了她所喜欢的人,有时一个人写了份条理清楚、判断正确的情况简介就会引起她的注意,便得到提拔。因此,她在台上待的时间越长,她越能够按照她的喜好塑造公务员队伍。到了1986年,白厅整个的上层职位均被她任命的人占据了。

从原则上讲,这种做法没有任何错误,恰恰相反,这样做是非常明智的。一位激进的首相需要能够提供帮助而不是构成阻碍的积极官员,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在撒切尔夫人所做出的非常规选择中,她任命的大部分人士是十分优秀的,这种做法完全是值得称道的。但是,问题恰恰出在她的判断上,尤其是降低了标准的判断:她对人员的瞬时判断并不总是准确或公平的。官员们常常感到她靠第一印象对人做出判断,之后从不改变。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夸口:"我像一位公务员那样思考问题从来没有受到指责。他们必须像我这样思考。"然而,同样重要的是,公务官员的职责并不是像政治家一样思考问题。仅仅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指责她"政治化"了公务员队伍。甚至10年后,彼得•轩尼诗还这样写:"在所有公务员最高三个级别的人员中,首相……很难找到一位真正的信徒。"说真的,她在未来11年里所做的,就是给公务员队伍打上个人的印记。然而,毫无疑问,其效果就是让公务员严重地丧失了道德。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