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世界史

强权导演的“民族自决”:纳粹扩张道路

时间: 2016-04-15 18:03:56

许士尼格被吓坏了,当晚就在希特勒的这份文件上签字。不过,他留下了一个小小的尾巴:根据奥地利宪法,文件需要总统签字方可生效。

回到奥地利的许士尼格决定举行全民公决,由全体奥地利人选择奥地利的前途,这也是为奥地利、为自己挽回尊严的最后手段。希特勒得知这一消息非常恼怒,他担心公决出现自己无法控制的结果,要求许士尼格立刻放弃这一做法。许士尼格再次屈服,随后辞去总理职务,由英夸特接替了他。虽然英夸特担任总理职务遭到奥地利总统米克拉斯的反对,但奥地利此时在实质上已经变成德国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人为这位总统说话,米克拉斯只好妥协了。

1938年3月10日,奥地利被"合并"到德国,成为德国的一个省,名为奥斯特马克,英夸特成为"省长"。而许士尼格,这位窝囊的总理也被纳粹政府逮捕关进了集中营,九死一生,直到纳粹德国战败,才被盟军解放。

为了掩盖纳粹德国的侵略本质,希特勒在实际吞并奥地利后再次玩弄"全民公决"的花招,以便获得法律上的依据,4月10日举行全民公决,整个"大德意志"的赞成票是99.08%,奥地利部分更是高达99.75%。

国际社会对德国吞并奥地利几乎毫无反映,唯有英国表达了抗议--仅仅是抗议。

疯狂扩张,兼并苏台德

肢解捷克斯洛伐克是希特勒的梦想,第一个步骤首先要兼并苏台德。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战后的新建国家,主要有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组成,此外还有匈牙利人、鲁塞尼亚人等。苏台德处于德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三国交界的地方,这里聚集着三百万说德语的日耳曼人,是德国一战战败割让出来的土地。希特勒以此地为日耳曼人聚集地为借口,继续玩弄"民族自决"的手段,以最终达到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

此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堪称欧洲最民主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共和国的创建者托马斯·马萨里克和埃德华·贝奈斯都十分富有政治远见,他们不愿意和德国进行妥协,而是与法国和苏联签订了协定,以政治手段和辅助军事手段保卫自己的国家。但法国国内政治动荡,自顾不暇,而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保护则以法国的保护为前提,实际上法国和苏联都是不可靠的盟友。

希特勒首先煽动苏台德的日耳曼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当地的日耳曼人领袖康拉德·汉莱因则接受纳粹政府提供的经费制造了许多恐怖主义活动,希特勒以此为口舌,四处造谣,说日耳曼人受到了如何的欺凌。康拉德·汉莱因接受了希特勒的指令,提出卡尔斯巴德计划,要求苏台德独立自治,遭到了捷克政府的拒绝。希特勒下决心颠覆捷克斯洛伐克,并且着手制定入侵计划,纳粹德国开足宣传机器,散布"捷克人对苏台德日耳曼人犯下的可怕暴行"。

时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原本就是一个软弱的绥靖主义者,在德国血腥扩张问题上,他将绥靖政策演绎到极致。张伯伦的格言是"打算放弃自己的一些东西,以便能换取到一些东西。"在他意识到英国将卷入一场危机时,他表示要"离开荆棘般的危险,得到鲜花般的安全"。这些态度为他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定下了基调。

形势危急之下,1938年9月13日张伯伦打电报给希特勒,提出要亲自与希特勒会晤,以和平解决捷克斯洛伐克危机:"鉴于局势日益严重,我提议立即前来见你,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我提议乘飞机前来,并且准备明天动身"。15日张伯伦与希特勒举行了会晤。会见中希特勒表示要下决心让苏台德回到祖国的怀抱。当张伯伦感觉到希特勒态度的坚决时,他非但没有制止希特勒的罪恶狂想,反而做起了法国人和捷克人的工作,希望他们满足希特勒的愿望。

一周后,张伯伦与希特勒再次会晤,张伯伦受到希特勒极高的礼遇,因为他说服了法国:在不举行全民公决的前提下,将苏台德"移交"给德国。全民公决成为政客们随时操作、玩弄的把戏。但希特勒却等不及了,他要求在9月26日即占领苏台德,否则即发动战争,这引起了英国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强烈抗议。尽管如此,张伯伦在27日晚发表的广播演说中,还是表达了绥靖政策的态度:"为了在一个遥远的国家里我们对之毫无所知的人们之间的争吵,我们居然在这里挖壕沟,试戴防毒面具,这有多么可怕,多么荒诞,多么不可思议!"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愤怒地谴责到,这是张伯伦"对德国独裁者做出的下贱投降"。

在意大利调停下,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于29日和30日在慕尼黑召开会议,讨论苏台德危机,但会议却将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另一个协作国家苏联排除在外,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阴谋"。由于英法害怕战争的爆发,决定将苏台德"移交"给德国,10月1日,苏台德被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就这样被出卖了。

捷克为此失去了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最富裕的工业基地。总统贝奈斯宣布辞职,由埃米尔·哈查接任总统一职。

慕尼黑会议是欧洲绥靖政策的最高峰,但还没有结束。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