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整风后陈毅感慨:毛泽东进步太大,我望尘
陈毅正患感冒,看到饶回复他的电文,顿时怒火中烧,提起笔来就给毛泽东写了封信,马上派人送去。
毛泽东看过陈毅的信,决定给他降降温,让他通通气,4月9日便回信一封,给予开导:
"……来信已悉,并抄送少奇同志阅看。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照顾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忍耐最难,但做一个政治家,必须锻炼忍耐。这点意见,请你考虑。"
4月10日,毛泽东又找陈毅去面谈。对此,陈毅1954年还记得很清晰:
陈毅如实地汇报了这两天的病情和心绪,毛泽东劝他说:你现在在延安,你又不能回去,横直搞不清楚。这个事情容易解决,将来你回去是可以解决的,主要是人家对你有误会,你有什么办法?越解释,误会越大。
陈毅表示:本来我的气很大,你这样一讲,我也没有什么意见了。
毛泽东愉快地笑了,问陈毅对于《学习和时局》那篇文章有什么意见。
陈毅说:"我曾提了一个意见,并对弼时的意思亦认为有考虑的必要。"
毛泽东说:"好,还有什么意见随时告诉我。"
陈毅知道这段时间毛泽东正忙于改定《学习与时局》这篇文章,便告辞退出。但毛泽东的劝导,使他又有茅塞顿开之感。他结合阅读毛泽东送来的向他征求意见的《学习与时局》来检查自己的思想路线等问题,经过一昼夜的反复思考,他又给毛泽东写信,在论述经验主义问题之后,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我个人说来多年含茹于经验主义的原野之上,今后多从打开脑筋重新认识自己去着手,由己及人,变更过去及人而不由己的办法。"这大概是4月10日同毛泽东谈话之后的回声吧。就在这天,4月12日,毛泽东在高干会上作《学习与时局》的报告了。毛泽东提出:如果我们既放下了包袱,又开动了机器,既是轻装,又会思索,那我们就会胜利。陈毅听了很受鼓舞,更加自觉、自励。
中共中央为着进行"七大"的准备工作,于5月中旬在杨家岭召开六届七中全会第一次会议。在议定的各项准备工作中,陈毅被选定为军事报告的起草人。陈毅在愉快地领受了这项任务之后,积极收集材料,经常往返于他的住处杨家岭和军委总部所在地王家坪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