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徐树铮婉拒孙中山聘请:留在北方 作用更大
1923年9月,辫帅张勋病故。张勋长期驻扎徐州,对徐树铮的家人多有看顾,与徐私交非常好。至于张勋复辟,徐树铮力助段祺瑞将其打败,那是政治斗争、权力斗争的需要。人死后,恩怨已了,就只剩下了私谊,徐树铮念及旧情,送去了这样一副挽联:
仗匹夫节,挽九庙灵,其志堪哀,其愚不可及也;
有六尺孤,无一抔土,斯人已死,斯事谁复为之?
其中既有对老友辞世的伤感,也对其恢复逊清皇室的荒唐举动有所批评,分寸拿捏到位,用典恰当准确,被公认为名联。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5月举行安殡时,正在欧洲考察的徐树铮用电报发回挽联:
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
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此联上句典出《论语·子路》,下句典出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区区三十多字,便概括了孙中山一生的主要历史功绩。据黄埔军人出身的作家、报人周游所记:"中山先生之丧,全民哀悼,举国偃旗,挽词之多,莫可纪极,而当时竟共推徐氏此联为第一。余曾分别询诸李协和、胡展堂、汪精卫、张溥泉诸先生:何以国民党内文人学者盛极一时,而竟无一联能道出孙先生心事,以堪与徐氏抗衡者?所得答复,虽各不相同,但一致认定:徐之才气,横揽一世,远不可及。"
正如巨着《北洋兵戈》的作者董尧所说:"在从封建王朝走向民主共和的这一特殊历史转型时期,就必然会发生这样一些事,就必然会出现这样一批人,而徐树铮是其中极富才华的治世能臣和乱世枭雄。"(摘自《老照片》)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