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重林彪轻刘伯承?四野歼灭百万蒋军
长征途中,在决定红军命运的生死攸关的泸锭桥争夺战中,毛泽东决定由林彪和刘伯承各领一路人马沿两岸狭江而上,限时两天半内竞相夺取320里之外的泸锭桥。本来这次机遇是偏爱刘伯承的,因为他这一路已经过了河,在夺取泸锭桥时至少不需要在铁索上爬过桥。然而左路军在林彪的强令和激励下,雷厉风行,一路昼夜兼程,当刘伯承的右路军人马到达时,林彪的部队早已在九小时前冒着枪林弹雨强攻夺取了铁索泸锭桥,创造了红军战史中最传奇的部分。这九小时恐怕正是刘、聂所部按常规宿营吃饭睡觉的时间。抗日战争初期,在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面前,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望风而逃。毛泽东也主张八路军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不要与日本人硬拼。在"皇军不可战胜"、"亡国论"甚嚣尘上之际,林彪率115师逆势而上,勇不可挡,首战平行关痛击日本侵略军,举国为之一震。毛泽东虽电贺八路军首战胜利,却将115师一分为三,再次强调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但林彪率不足一个旅的兵力(缺6个连)仍杀性不减,在广阳设伏再次告捷。这两次歼敌每次都在千人以上,都是抗战初期共产党军队对日作战打的最大最漂亮的歼灭战。林彪在外敌面前不屈不铙的勇气和精湛的指挥艺术,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让中国人不禁拍手称快。而同期刘伯承率129师出师未捷就差点损失一个团,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命刘伯承率13万人马挺进中原,以解延安之围,哪知刘邓大军在中原自身难保,被白崇禧逼困在大别山,人马损失近一半,辎重也几乎丢失干净。白崇禧戏称刘伯承是"共军第一号悍将"恐怕更多的是为了抬高自己。林彪率11万"多山头部队"去东北,却由弱到强,愈战愈强,在消灭了蒋介石百万精锐部队的同时,自己也迅速发展成为一只百万雄师,其人马之众多、装备之精良、战略战术之精湛、士气之高昂、战力之强大、运动之神速令中外敌友人士瞠目赞叹不已。
积现代战争之大成的辽沈战役是林彪的辉煌已不必多说,平津战役中林彪作为前委书记也起了决定性作用却很少有人提及。当时,毛泽东提出的平津战役的总战略是"先打两头后打中间",即:北打新保安、绥远、大同,南打塘沽、大沽、芦台,然后再对北平、天津之敌包围歼灭。对这一战略当时上下均认为很高明。但林彪却对这一战略做了根本性的重大调整。即:"放弃两头打中间"。南面放弃打塘沽、大沽,集中兵力包打天津,北面放弃打绥远、大同,调"两杨兵团"参与集中兵力围打北平。林彪担心按毛泽东的打法,在我先打两头时,北平、天津的敌人重点兵团会乘我中间兵力相对薄弱,"以孤注一掷之决心强行突围,以图饶幸之成功。"那样的话,平津战役打成怎样的结果就很难说了,至少敌我的伤亡要增加很多。毛泽东当然也是聪明人,林彪一点即通。战争年代的毛泽东一点也不固执己见,立即同意了林彪的要求。林彪随即改变战略部署,集中所有的兵力将北平、天津之敌50余万人团团围住,形成"不战而趋人之兵"的巨大军力优势。一着"臭棋"在落子之前终于变成了一着妙棋,而且一步就"将死"了傅作义,弄的傅作义打也打不过,逃也逃不了。天津之战粉碎了傅作义的最后一点饶幸之心,使他不得不举起了白旗,共产党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平津战役的彻底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