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感慨“壮哉粟裕”:粟裕为何三辞元帅
毛泽东面临的问题还不至于严重到这种地步,毕竟都是共产党人,"风格不高"的仅仅是极少数。
他也很清楚,出于各种考虑与需要,授衔的确未必能做到绝对一碗水端平。1956年9月,他曾在中共八大预备会上说:"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个世界,要那么完全公道是不可能的,现在不可能,永远不可能。"
元帅、大将人选按规定只能由中央书记处决定,当时的书记处相当于1956年9月八大后的政治局常委会,书记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刘少奇、 周恩来、陈云。
皮定均本来准备授衔少将,按规定与其他书记处成员一样,只负责元帅与大将提名的毛泽东,忽然间"意兴遄飞","越级指挥",来了一句"皮有功,少晋中",皮将军因此得以官升一级。
这虽然被传为佳话,但皮将军的老上级刘少卿因此易位,反而只授衔少将。
这种不按规定出牌,未按条文行事的特例,自然难免个别人会有想法。
还有东北野战军八纵的司令员段苏权,红军时期就是师级干部,只授少将衔,而他的政委邱会作并无此等经历,却是中将。
元帅授衔公开的标准只有两条,当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通俗一点说,就是资历或者战功两个标准。
这里的"或"字(并非"和"字)十分关键,就是说,"资历"或"战功"两个条件中任意一条即可。
按这一标准,粟裕一生征战以及指挥华东野战军(即战役军团)创造的辉煌战绩,就完全符合"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一条。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