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抗日战争

抗战时期重庆童子军:走街串巷宣传抗日

时间: 2016-04-15 17:30:58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作为抗战时期的战时首都、统战舞台和东方堡垒,重庆这座山城,在八年抗战中,凝聚着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华战争的决心和毅力,见证了八年抗战和最终的胜利。

为了让市民们能更好地了解重庆的这段重要历史,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常设展厅《抗战岁月》,在闭馆一年半后,将于9月3日重新对外开放。届时,陈列一新的展厅将通过300余件文物及数百幅老照片,向市民讲述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昨天,《抗战岁月》展厅布展正式结束,重庆晨报记者获邀率先走进展厅之中,打探新增文物背后的故事。

童子军用木头打磨成的宣传用“炸弹”。
童子军用木头打磨成的宣传用"炸弹"。

抗战时期重庆有群童子军

小学生从三年级正式成为童子军,跟随老师走街串巷宣传抗日

一枚木头打磨而成的炸弹上,醒目地雕刻着"警惕鬼子丢炸弹"的字样,这小小的木质炸弹有什么用?它们出自谁手?在三峡博物馆即将开展的"抗战岁月"展览中,5枚这样的木质炸弹将首次与市民见面。它们身上承载的,是70余年前活跃在重庆大街小巷的一群孩子的故事,这群孩子就是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童子军。

在70余年前,这群童子军做过什么?他们多大才可以成为童子军?昨天,三峡博物馆研究员冯庆豪,为我们揭开了重庆童子军在抗战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小学三年级即可参加

冯庆豪说,随着当时国民政府西迁重庆,1943年,何应钦以司令的身份,开始着手在重庆建立童军营。

当时国民政府规定,所有小学生从三年级起正式成为童子军,参加军训。童子军不但有统一的服装,而且采取严格的军事化训练方式。一些在童子军比赛中得奖的小孩,长大后真正进入相关军事院校,在战争中成为领导。

冯庆豪说,重庆童子军分为幼童军(一般为8-11岁)、童子军(一般为12-18岁)、青年童子军(18岁以上)、女童子军、海童子军等。他们6至9人组织成一小队,设正、副小队长,2至3小队组织成一个中队,设正、副中队长,两个中队以上可组织成童子军团,设正、副团长、教练员及传令、文书等,整个童军营总人数超过五万人。

这五万童子军戴上英式的船形帽,穿上黄色斜纹布制服和草绿色的童子军服,系上领巾,腰束铸有童子军军徽的铜扣皮带,踩着锃亮的皮靴,是战争阴霾下陪都街头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出川抗战士兵的家书。
出川抗战士兵的家书。

走街串巷宣传抗日

"你可别以为这些童子军是衣着光鲜'做做样子',他们在陪都时代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平日里,他们经常做一些社会服务工作,比如打扫街道、在一些大型的社会活动中服务、维持秩序等。"冯庆豪说。

抗战爆发后,大量童子军积极参加抗战宣传,跟随老师去城镇、乡村作街头讲演和宣传,教群众们唱抗日救亡歌曲。有的还自发走出校门,有的地方专门成立了"童子军歌咏队",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通过演出募集资金,这些钱全部捐献给抗日前线。

蒋介石推行"新生活运动"时,童子军便成为战时规定执行的监督者。童子军监督员不分昼夜地巡视着各处码头,禁止乘客夜间饮酒,纠正路人歪戴的帽子和监视正在饭店用饭的食客是否超出了四菜一汤的标准。

寥寥数语的书信,记载着川军士兵对家人的挂念和抗战卫国之心

"三十二年十一月开往常德合(和)日本鬼子作战,火线紧急万分。也请(清)告无事返队,对于我队十分光荣,望大人在家好好宝(保)重身体。"这是一封写于70年前的家书,寄信人是一名当时出川抗战的士兵。

三峡博物馆副研究员艾智科说,这封被保存了70余年的家书,是这次展览中的珍贵展品之一。"虽然书信仅有寥寥数语,这不到百字的书信中还有一些错别字,可它却记载着川军士兵对家人的挂念,对出川参加抗战、保家卫国的荣耀之心。"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