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案中的李克农之谜
疑团正在这里:这边李克农会见了李鸿,要争取李鸿,何以台湾当局很快就知晓了呢?既然要争取李鸿等人,那李去台湾,则绝不应透露此消息;是不是觉得李鸿等人不可能接受争取,而使用的反间计呢?
在《知识分子与高级将领的惺惺相惜》一文中,笔者分析了以胡适与孙立人之间的相互欣赏。关于孙案,尚有很多史料可挖。
阴谋颠覆,事出有因
孙立人被囚禁三十多年,人们大都认为一是因为不买蒋经国在军队推行政工制度的账,从而得罪了小蒋;一是因为太受美国器重,甚至传言要用孙立人取代老蒋,从而被老蒋所忌。但有没有别的因素呢?
李克农(资料图)
如果把视野放得开阔些,孙案的起始应该从李鸿等人到台后被拘禁算起。和李鸿一起被抓的有陈鸣人、彭克立和曾长云。这几人一直是孙立人的得力干将,在新三十八师远征印缅时期,都立下了让日寇胆寒的赫赫战功。陈鸣人在加迈之战时,率全团官兵迂回敌后,在西通切断敌人交通,将敌人军需物资全部斩获,便日军第六十五师团陷入绝境,英美盟军称他为"拦路虎"。史迪威将军称赞李鸿"真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打下八莫后,盟军缅甸当局把从莫马克到八莫的一段公路命名为"孙立人路",把八莫市区的中心马路命名为李鸿路。远征军刚入缅作战时,彭克立率营负责保卫腊戍机场,并担任中国参谋团警卫任务。新一军打回国门,在芒友同十一集团军会师时,会师的那片山头场地就是曾长云率营攻占的。就是这么几个人,于1950年三四月间来到台湾后,5月初就被蒋介石抓了起来。原因何在?
缅北战役结束后,新一军奉调回国,准备打通广州湾和琼州海峡,迎接美军在此登陆。部队到达南宁时,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新一军前往广州受降。之后又被调往东北加入国共内战。初时,新一军广受大众尊崇。远征军初入缅甸特别是关于是否翻越野人山撤回国内问题上,孙立人和指挥官杜聿明就战略战术问题就发生了矛盾,孙立人曾讥讽杜只够当一个排长,杜自然容不下他。孙不仅很快被调走,新一军很快也被拆散。以新三十八师为班底成立新七军,李鸿任军长,陈鸣人任新三十八师长,彭克立任副师长,曾长云任一一三团长。从1948年春到10月17日,长春被东北野战军包围十个多月,和新七军一起守卫长春的曾泽生的六十军准备起义,不得已,新七军派出彭克立等五位代表和东北野战军和谈。所谈条件中有允许军官回到原籍。这样所有军官先是送到哈尔滨"解放团"学习,接着高级军官又被送到抚顺教育。1949年5月25日,四人被释放。陈回上海,李等三人回到原籍湖南。李鸿在长春时,娶吉林长白师范学院音乐系毕业生马真一,由于此时长江以南仍是交战区,路过北平时便将眷属寄住在其亲戚家。
从哈尔滨释放的第一批新七军军官中,有原新一军情报队长、长春警备部参谋科长、长春兼北满战略情报室主任,此时担任新三十八师搜索骑兵营长的潘德辉。在1988年所做的口述史中道出了"和谈"的真相:"近年我返大陆探亲会晤郑洞国将军及当时与共军谈判之代表,始知郑和史(第七军副军长史说)认为只要保住干部则仍可重新组训反攻"。并回忆在哈尔滨受训情况,"当时中共那些统战人员来找我谈话时,仍说不过我的,而被我作了反统战工作。我以中校特务官身份离开东北一事,中共于事后曾对陈鸣人特别提过,他们说:'你看我们共产党宽大,名副其实的天字第一号特务仍让他走。'"潘德辉于1949年5月上海战役发起时去台,任防卫司令部作战处副组长。此时他自作主张派人接李等四人来台。当他从收音机中得知李鸿等人被中共释放后,"我就想李鸿、陈鸣人等均为缅甸抗日之勇将,绝不能让他们为中共所用";"那时蒋介石天天在台湾召开反攻检讨会,我以为要反攻就要有官兵,就应该争取这些优秀人才",于是就派原新三十八师谍报队长葛士珩由基隆上船偷渡到香港再潜回上海,先后劝请李等四人离开大陆来到香港。那时来台湾要有入境证,到了此时,总得要汇报了吧,没想到孙立人也有这样的想法,他向蒋介石作了报告,蒋介石也很高兴他们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