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云南死在山东:1938年四万滇军喋血禹王山
为保护军事秘密,不知是谁的发明,军部下令把通讯营、连、排的电话员,全部换成白族的。这样一来,下达命令、上报报告,统统译成白语。日军派出的窃听人员,明明听到声音,却不知是哪国语言,更别说找到翻译了。
在禹王山作战的滇军将士们 (照片现存于云南省昭通市博物馆)
■ 历史是这样的
芒种刚过,节气的演进催熟了田里的麦子,这土地上最优美、最灿烂的庄稼,整整齐齐地摆在鲁南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风吹麦浪,把丰收的喜讯吹送到村落。
这些村落看似普通,但在1938年4、5月间,发生在这里的那段荡气回肠的战事,却被深深地镌刻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上,成就了这个民族青铜般坚韧的底色。这段战事的锻造者是千里奔来的滇军六十军子弟兵们。只是他们初到台儿庄时,麦苗才有一掌长。奋战二十天后,麦苗已长齐腰杆,开花吐穗,但种麦的主人,不知早已逃向何方……
四万云南儿郎驰援台儿庄
自古百姓为战争所害,台儿庄烽火乍起,由北到南,一路上牵衣拦道,哭声连连。今年89岁的老人李敬坤,说起当年的逃亡史仍历历在目:二月初二,父亲在前推着木轮车,上载自己的两个妹妹和一些家当,母亲在后领着自己,两个姐姐牵牛,一家7口,朝南走了100余里,到骆马湖畔才停歇。回来时已是四月初八,麦子正拔节。
当时的百姓怎会知道,自己逃离的家园遭受着多么惨烈的战争。我方从战死的日寇军官口袋中缴获的日记看到:两小时占领天津,八小时进入济南,台儿庄弹丸之地,两天两夜还没攻下来。
战事胶着,我方在取得台儿庄大捷后,面临着更为艰巨的形势。日军仍未放弃夺取台儿庄,继而攻占徐州的企图。4月间,日军调集20万兵力,从正北一线直扑台儿庄。由此,台儿庄战局被拖入第二阶段。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调集40万大军云集徐州,布防正北一线,试图与日军大决战。然而,出兵迅速的日军趁我方尚未调齐之机,向南推进到台儿庄东北一线,守军汤恩伯、孙连仲部节节败退,台儿庄危在旦夕。蒋介石急调正在武汉整训的六十军4万人马昼夜兼程,奔赴徐州。
打鬼子,急急如律令。在接到命令仅4个小时后,六十军军长卢汉准时率部从汉口开拔。卢汉抵达徐州后,立即前往会见李宗仁、白崇禧。在不到20分钟的短暂相见中,李、白二人明知台儿庄东北失利,却故意未将实情道出,仅在地图上比划,称台儿庄东北吃紧而已。
4月21日下午3时开始,六十军各师陆续抵达徐州,卢汉连研究敌情及布置任务的时间都没有,就随部队继续登程向指定防区进发。
4月22日拂晓,当列车把六十军运抵京杭大运河河畔时,军部一道急令:182师在赵墩站下车,183师在东沙庄站下车,184师及军直属部队在车辐山站下车,各部队立即急行,向指定地点集结,接防台儿庄以东地区的于学忠部和守卫禹王山的汤恩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