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籍华侨忆抗战:勒紧裤腰 捐出工资
抗战地标
南澳岛上的抗日纪念馆修葺后下月重开馆
收集新史料立体反映抗战
77年前,为封锁广州沿海地区的贸易、交通运输线路,日军调集了20多艘军舰和4架飞机对素有"潮汕屏障,闽粤咽喉"之称的南澳岛进行了连番轰炸。广东尤其是南澳人民奋起抵抗,打响了粤东抗战第一枪,在抗日战争史上谱写了"南澳抗战精神"。
77年后,当英烈长眠于深山,缅怀、竖碑成为今人铭记历史的一种方式。如今,正在重新修葺的南澳抗日纪念馆位于南澳岛黄花山龟埕抗战纪念景区内,该馆于1999年1月开馆,建筑面积为410平方米,以大量的文史资料、文物照片、模型拓片、书籍文章为展览内容,多角度反映了南澳人民悲壮的抗战史实。
百余烈士长眠于此
南澳岛的6月,酷热难耐。走进南澳抗日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1995年设立的"南澳抗日殉难者纪念碑"。纪念碑碑高3.2米,宽2米,碑上屹立着三尊石像。被海风侵蚀多年的纪念碑背后篆刻着碑的由来:1938年6月21日,南澳失陷,人民遭难,潮汕军民同仇敌忾……因敌强我弱,义勇军大都殉难。为缅怀抗日殉难者,使中华民族抗战精神代代相传,故将原立于金山的纪念碑移至龟埕。
碑为何要移至龟埕?据了解,在义勇军与日军抵抗的10多天中,位于黄花山的龟埕一直是抗战主战场,而也就在这里,近260名烈士壮烈牺牲,遗体被就地埋葬。
而义勇军南澳抗日忠烈陵墓就是这些英雄们长眠之地。南澳县博物馆馆长黄迎涛告诉记者,1938年7月,南澳沦陷后,民众不忍看到烈士们尸暴荒野,便自发组成了30多人的掩埋队,对分布在山野、海滩、石洞等处的烈士遗体进行了就地埋葬。据史料记载,掩埋队当时共掩埋了义勇军遗体200多具,修筑小墓20多口。2005年10月,为让烈士魂归一处,南澳县又对分布在岛上各处的义勇军墓进行了迁移,共迁义墓18口、忠骨135具。如今,147名烈士遗骨集中葬于义勇军南澳抗日忠烈陵墓中。
日本1936年盯上南澳
如今,南澳抗日纪念馆建筑面积虽仅410平方米,但馆中陈列了大批反映孤岛血战的文史资料、文物照片、模型拓片、书籍文章以及义勇军缴获的日军枪支。
纪念馆共有2层,第一层是序厅,主要陈列着"抗日义勇军进行曲"雕石以及若干张反映南澳义勇军抗日过程中的图片;纪念馆的2楼是主展厅,主要分为"日本侵华激义愤"、"南澳抗日大血战"、"八年抗战昭青史"三部分。黄迎涛告诉记者,正在修葺的南澳抗日纪念馆将于7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主展厅届时也将加入一些新收集到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过去,我们的主展厅一共陈列了75张照片、13幅画、6张图表以及1张南澳抗战路线图;今年重新开馆后,将会增加一些新收集到的抗战文物,相信到时候可以更加立体反映南澳义勇军的抗战过程。"
黄迎涛还表示,其实,早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日军就已对南澳虎视眈眈。"最近,我们馆从日本民间收藏家手中购置了5本日文文献材料,这些材料都跟日本侵华历史有关,其中,有2本是日军在汕头作战时的战报,有1本还是日军军官的作战日记。"黄迎涛说,从日前已获得的日文文献资料来看,早在1936年,日本就曾派多名特务潜入南澳岛探察和测量地形,其测量舰更是时常假扮渔船在南澎、澳海附近游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