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铺伏击战:八路军敌后游击战的典范
八路军129师在1938年2月进入太行地区后,短短37天内,在井陉长生口、潞城神头岭、涉县响堂铺连续对日军交通线进行了三次伏击,史称三战三捷。这三次伏击,为开辟太行根据地创造了条件。而响堂铺伏击战在战术上,更是成为八路军敌后游击战的典范。
八路军129师在1938年2月进入太行地区后,短短37天内,在井陉长生口、潞城神头岭、涉县响堂铺连续对日军交通线进行了三次伏击,史称三战三捷。这三次伏击,为开辟太行根据地创造了条件。而响堂铺伏击战在战术上,更是成为八路军敌后游击战的典范。
响堂铺战斗示意图
再来一次打击
1938年3月上旬,日军在山西继续进军,相继攻占了临汾、汾阳、离石、风陵渡、长治、晋城、东阳关等重要城镇,打通了邯(郸)长(治)公路和同蒲铁路南段,深入到晋东南和吕梁山区。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大都退到黄河西岸,晋东南地区只有武士敏的98军和李家钰的47军还在子洪口、长治一线继续抵抗日军。
日军进入晋南以后,企图渡过黄河,实现战略突破,同时将八路军115师、129师驱逐出晋西、晋东南,以巩固在晋南的占领区,稳定后方,实现与津浦路日军会合陇海路、南取武汉、西夺西安的战略计划,因此继续向黄河各渡口猛犯。这样一来,邯长公路以及长治至临汾的公路,自然就成了日军重要的后方交通线。为了保障黄河前线的部队补给,日军在这条交通线上的运输活动相当频繁。在经过长生口、神头岭两次伏击后,日军也加强了对这条交通线的保护,把公路两侧一百米距离内的树木、庄稼全部割光,除了在黎城驻军1000人,在涉县驻军400人,在武安驻军1500人外,还在椿树岭、东阳关增设了据点,派驻了中队级别的守备分队。
东阳关又称壶口旧(故)关、壶口关、盂口,春秋时就开始设置关隘,明朝设置巡检司。虽然东阳关比不上平型关、娘子关、雁门关险要,但也位处山西通往河北的要道,正在太行山的主脉上,关隘两侧都是峻岭悬崖,乱石层峦,几乎没有一步路是好走的。清朝编著的《山西通志》这样描述东阳关:"泽、潞凭高设险,障蔽两河,而潞川中夷外阻,尤自古形胜地也。其当东出之冲者,曰东阳关,在黎城县东二十里,一名吾儿峪,古壶口关也。"正是因为东阳关地势险要,所以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不少战事。
针对日军在晋南的动向,129师师长刘伯承认为有必要再对日军运输队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伏击,以破坏日军的战略计划。由于刘伯承马上就要去参加3月24日朱德总司令在沁县小东岭召开的军事会议,所以在刘伯承开会期间,由刚刚到任的邓小平政委坐镇师部,负责全局,由徐向前副师长具体指挥作战。
徐向前排兵布阵
徐向前决定在从黎城至涉县之间的公路上选点设伏,这段约50公里的公路沿线有东阳关、王后岭、上下弯、响堂铺、河头村、椿树岭、河南店等诸点。徐向前带着计划参加伏击战的386旅旅长陈赓、769团团长陈锡联、771团团长徐深吉一路察看地形,一致认为响堂铺是个理想的伏击地点。
响堂铺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神头乡,可以说就在河北省西南与山西交界处,再往西就是山西省黎城县的东阳关。村南是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峻岭,山崖陡峭,难以攀登。村北虽然也是海拔1200多米的山地,但山势相对平缓,地形起伏,还有不少谷口。两侧山地之间是一条长约15000米的山谷,晋南日军的生命线邯长公路就从这片山谷中通过。公路南侧山地等于是天然屏障,北侧山地可以隐蔽伏击部队,众多的谷口又便于出击,只要卡住东西两头,伏兵从路北杀出,谷底公路上的日军就是瓮中之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