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抗日战争

国歌从这里诞生:最早的抗战故事片《风云儿女》

时间: 2016-04-15 17:26:29

在创作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过程中,聂耳曾经告诉我:"为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我几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一会儿在桌上打拍子,一会儿坐在钢琴面前弹琴,一会儿在楼上不停走动,一会儿又高声地唱起来。房东老太婆可不答应了,以为我发了疯,跑到楼上来大骂了我一顿。末了,我只有向她道歉了事。"

……

在通宵拍片后的一天清晨,睡梦中,听到重重的扣门声。打开宿舍门一看,原来是聂耳。他一跨进门就举起乐谱兴高采烈对我说:"好啦!老兄!《义勇军进行曲》谱好了!"

"好极了!"我高兴地说:"你能不能试唱一下?"

他便一手拿乐谱,一手在我的书桌上打着沉重的拍子,连续唱了好几遍。曲调激昂、轻快,仿佛催人跨着矫健的步伐前进似的。它打动了我的心灵。我沉浸在他的嘹亮的歌声里,忘记了一切。突然,他停下打拍子,问我对他所谱的歌曲有什么意见。

"对音乐我可是一窍不通啊!"我支吾其词。

"你就干脆把你的意见说出来,我好修改啊!老兄!"

我这才消除了顾虑,说"整个曲子谱得很好,激昂、轻快,但'起来,不願做奴隶的人们'的起句显得低沉了一些,而最后一句'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还不够坚强有力。是否应当减少一些装饰音,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煞尾?"

聂耳经过一番思索之后,便拿起桌上的铅笔,修改起来。修改后,我们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合唱。起句比原来激昂得多了。末尾原句式是:"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前进!"改为:"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由于增加了叠句,最后三个"前进"以铿锵有力的休止符来煞尾,把坚决、勇敢、跨着轻快步伐挺身前进的情绪,表现得更加明快、强烈。这就是日后成为家喻户晓、人人传唱的《义勇军进行曲》。

……

由于田汉的被捕,使得原本应该由他所写的《铁蹄下的歌女》的歌词,只好改为由许幸之代为完成了。好在许幸之本人也是一位诗人,此前也曾发表过大批爱国主义诗作。

1935年3月下旬,聂耳在完成《义勇军进行曲》之后约两周,便完成了《铁蹄下的歌女》的谱曲工作。由于他对歌女飘零四方的生活有着较深刻的感受,加之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担忧和悲愤,使得他以最哀婉、最激愤的曲调完成了他短暂生命中的绝笔之作。

许幸之还回忆说:聂耳当时还领导着一支业余歌咏队,自任歌咏队的指挥。这个歌咏队几乎每个星期都来电通影片公司排练,参加合唱的除了当时影剧界的明星外,还有工人和职员。许幸之记得在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时,由于合唱队来的人太少,唱完以后听录音时,大家都觉得声音略显单薄气势不够,于是聂耳就让许幸之动员几个剧组里的演职员一起来重新演唱,最后连导演自己也成了合唱队员之一。

4月1日前后,又传来国民党当局要抓捕聂耳的消息,经中共地下组织方面的安排,聂耳决定马上离开上海,先东渡日本,然后转赴欧洲,继续自己在音乐上的深造。4月15日,聂耳就急匆匆地告别了祖国和朝夕相处的战友们,踏上东渡日本的轮船。现在有些文章说,聂耳是到了日本两个月之后才把《义勇军进行曲》的曲子谱好后寄回来的,这实在是不太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聂耳从日本寄回来的是该歌的最后定稿的总乐谱。

聂耳早在行前,就已经把《风云儿女》的两首歌曲谱好了初稿并灌制了唱片,以备影片后期配制之用。聂耳走了之后,为了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演奏效果更好些,许幸之找到作曲家贺绿汀帮忙,去找到侨居在上海的俄国作曲家阿尔夏洛莫夫代为谱写乐队伴奏,这就是影片中由小号和军鼓进行伴奏的主题歌。

1935年5月24日,上海金城大戏院(即现在的黄浦剧场)举行了《风云儿女》的首映,《义勇军进行曲》已与广大观众见了面。试想如果这时远在日本的聂耳才寄回曲谱,摄制组的同仁们无论如何也是赶不及的。

5月初,《风云儿女》的这两首主题歌和插曲,都刊登在电通公司出版的《电通画报》第2期上,其它电影方面的期刊杂志也进行了转载,于是很快就引起广泛的关注。所以,随着电影的公映和唱片的发行,它们马上就在全国流行传唱开来,其传播的速度之快和范围之广,是人们始料不及的。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唱出了全国人民爱国抗日的心声。据说,在当年的"12.9运动"和后来的"西安事变"中,爱国学生在游行队伍中都不约而同地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鼓舞自己斗志的战歌。

许幸之曾回忆说:在1935年拍完电影《风云儿女》之后,那张写有《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的香烟包装纸就一直存放在自己手里。1940年秋,许幸之离开日伪统治下的被称为"孤岛"的上海外国租界,前往苏北抗日根据地工作。临行前,他将一批自己的画作寄存在一个朋友家里,其中就有那张珍贵的香烟包装纸。1946年抗战胜利后,许幸之夫妇返回上海从朋友处取回那些物品时,香烟纸仍完好如初。1950年,许幸之奉调从苏州赴北京,参加中央电影艺术指导委员会工作。但因随身行李太多,临时将一只装有许多书籍的柳条箱,寄放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一个相熟的学生那里,那张珍贵的香烟包装纸也夹在一本书中。但令人遗憾的是:当1953年许幸之再去苏州寻找自己存放的柳条箱时,他所信任的那个学生却早已被当作为"三青团骨干分子"遭到清洗,当然所有寄存的东西也就荡然无存了。

三、关于电影《风云儿女》的导演工作及其他

1935年春,许幸之接受了中共地下组织的委托,导演了反映爱国青年投身抗日救亡斗争的故事片《风云儿女》。1949年,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35年春,许幸之接受了中共地下组织的委托,导演了反映爱国青年投身抗日救亡斗争的故事片《风云儿女》。1949年,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电影《风云儿女》从现在看来,它鲜明的抗战主题是毫无疑义的。但在当时,由于国民党当局屡屡发布训令,严禁各个制片公司拍摄涉及抗战题材的影片。因此,为了能在宣传共产党的抗日爱国主张的同时,又能通过当局"电影检查官"严厉的审查,《风云儿女》这部电影必须要在编造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上多想些办法。

首先,电影在片头字幕时就响起《义勇军进行曲》,人唱两遍,小号和军鼓伴奏四遍,以激昂的情绪开头,直奔电影的抗日主题,这在当时的电影中是不多见的。许幸之后来回忆说:这样的导演手法是他反复考虑后这样安排的,力求从一开始就让观众对影片的抗日救国主题有个心理准备。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