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为何与孙中山决裂 因反对苏俄干涉中国
苏俄干预,理想主义失败
在达林之前就已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来华,与孙、陈接触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马林,在1922年7月11日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中说:"孙中山……亲自对我说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布尔什维克……只有陈炯明--- 我也和他长谈过三次---一点也不希望实行党的独裁。他同样自称是社会主义者,当他过去在福建省作为革命军队的将领时曾经完全站在俄国革命方面。但俄国革命本身的发展却使他渐渐向右转。他为这样的立场辩解说:在有三千万居民的广东建立国家资本主义是可能的,能够排除私人资本主义。并且,在政治上,一个具有相当广泛的地方自治权的民主政府能够建立起来。他认为,中央集权对全国来说是不可能的。而且,国民党的党纲并不完善,他看出有建设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党的需要。就像支持罢工工人一样,他出资帮助一家日报(指中共在广东的机关报《广东群报》),这家报纸的编辑是共产党员。他要求派一个代表到苏俄去,并宣称并不反对在广州设立共产国际的办事处。他希望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下改组军队。虽然这几次谈话中他对孙中山的态度十分消极,但当时还不能预见公开破裂即将发生。破裂爆发于他的副官(应作'副手',指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邓铿)被暗杀和免去他广东省长的职务之后。"
马林显然认为此时孙中山的政治理念比陈炯明更接近于苏俄。特别由于陈炯明在自称为社会主义者的同时却反对"党的独裁",这种类似于欧洲社会民主党人的政治信仰,自然会令马林判断陈炯明本质上与布尔什维克格格不入,因而对之缺乏热情。正是由于接受了马林的判断,苏俄不久之后即不顾中共内部的强烈反对,断然联孙反陈。
在陈炯明晚年手订的《中国致公党修订政纲意见书》中,他这么强调:"经济建设,须有全国性计划,以谋发展之平衡与配合之妥善,惟计划之订定,必须依照民主方式。在计划规定之下,人民须有充分经济企业之自由,除保护劳工及防止法律独占以外,不得再有其他之限制,本党认为经济民主应以此为起点。"可见他的经济纲领,也与社会民主党人吻合。
遗憾的是,尽管陈炯明的事业当时蒸蒸日上,得到中外民主力量的高度评价,显得大有成功希望,最终却失败了。苏俄的干预,是陈炯明失败最关键的外在因素;而作为一个与加缪十分相似的理想主义者,"他的一生太过于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价值原则,结果最终落得两面受敌的下场",在20世纪中国的失败也恐非偶然。无论如何,他的失败标志着民主社会主义在20世纪中国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