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对中国贡献最大的忠勇将军左宗棠
传统中国的国防战略思想是陆地防御,这和中国古代的朝贡体制直接相关,正是"天子守在四夷"的国防战略,维护了一个陆上中国的延续性。
然而,在重新审视了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历史后,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陆上中国"之安危所依赖的朝贡体制,是不能完整概括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全部的。
朝贡体制之稳定,在于其长期以来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外交思维的积淀。其中的以周边国家为守的地缘政治战略思维,至今仍然深刻影响到21世纪的中国安全战略,只是其中的"朝贡"已经不存在了。
具有一万多公里海岸线的地缘特征,以及强国都是从海上到来的历史要素,已经宣告了传统中国陆上防御战略的崩溃。在此,我们呼吁构建一种全新的"蓝色中国"安全战略。
而这"蓝色中国"安全战略的历史桎梏,就在于朝贡体制遗留下来的被动防御的思维元素。朝贡体制遗留的战略思维,包括以周边国家为缓冲国,以文化自大为基础的心理优势,以及战略纵深巨大产生的消极防御思想。
在此,有必要解构传统朝贡体制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挖掘传统中国的海洋意识,以从潜在的基因方面,寻找蓝色中国安全战略的内在基础。
丰富的中国传统外交体制和思想,其内容非"朝贡体制"能简单涵盖。朝贡体制的存在和发展与中原帝国的分合存在密切的联系。中原王朝和周边国家(或民族)的关系,在中国强大并统一的时候,则"朝贡"得明显;而在中国软弱的时候则不仅"朝贡"衰落,中国一些朝廷本身还得向别人朝贡。而中国统一的时间,在数量关系上,是存在很大争议的。以学者的统计,如果以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疆域为统一的计算标准,中国统一的时间仅为81年(1759~1840年);如果把基本上恢复前代的疆域、维持中原地区的和平安宁作为标准,统一的时间是950年。以秦灭六国(公元前221年)至清亡的1911年为计算阶段,前者的统一时间仅占百分之四,后者也只占百分之四十五。在分裂的状态下,作为"朝贡"载体的中国统一王权或衰微,或消失,如何存在贯穿中国历史的"朝贡"实践呢?实际上,甚至在鼎盛的唐朝,吐蕃王朝还占领过长安,并强迫大唐和其建立"甥舅"关系。因此,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和"四夷"的特殊关系。汉、唐的"和亲"政策就不能用"朝贡"来衡量。
传统东亚的国际关系, 存在着两条线索, 一条是以中国为中心,另一条是以所谓"海上中国"(Maritime China ) 为平台。日本学者滨下武志就另辟蹊径,他研究了朝贡贸易体系和近代亚洲经济圈,认为 "地域经济"在东南亚和东亚(而这正是传统朝贡国最为集中的地区)所起的作用,极大地削弱了朝贡体制的地位,塑造了一个强调民间、非国家、共同体,甚至自由和平等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换言之,中国沿海和这个经济区的历史性的融合本身就已经使中国部分地国际化了,朝贡体制只是存在于最上层统治集团的意识中。滨下武志明确地断言:"历史上,亚洲绝非一个简单的平面,而是由多个具有中心-周边结构的关系的地域圈复合体而构成。"虽然明、清都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但从来不能阻止海上贸易和移民的发展。因此,"朝贡体制"这一总结,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继承了中国传统"官史"的风格,只看到中国历史似乎一成不变的一面,而没有关注到民间的历史,从而对中国及周边历史的多样性缺乏应有的分析。
" 海上中国" 的存在, 证明古代中国对外关系体系存在两面性。同时也暗示了这样一种可能,即:以农耕文明为根基的陆上中国,在国防现代化的过程中,是不缺乏海洋和海权意识的基因的。
自魏源始, 中国有识之士就开始注意到海防这个严峻的问题。但是,其表现在《筹海篇》中的海防思想如同石沉大海。及至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甚至是太平天国战争后, 清政府才注意到海防力量的重要性。
近代海防总体建设恰恰是始自186 6 年左宗棠建立的福建马尾船政局和水师部队。但是造成朝野真正震动的, 是1 8 7 4 年日本从海上侵略台湾。长期被视为" 蕞尔小邦" 的日本, 竟然公开叫板大清帝国, 此事为千年所罕见。由是, 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 海防" 和" 塞防" 之争在清朝上下轰轰烈烈地展开。这是中国高层集体意识到海防问题重要性的开始。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则上呈万言书--《筹议海防折》。其论振聋发聩:" 历代备边, 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 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 阳托和好之名, 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水陆关隘, 不足限制, 又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 舍变法与用人, 别无下手之方。"
著名的洋务派首领、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文祥, 则明确提出了以日本为假想敌的论断:" 目前所难缓者, 惟防日本为尤亟。以时局论之,日本语闽浙一苇可航。倭人习惯食言, 此番退兵, 即无中变, 不能保其必无后患。" 此论与李鸿章意见相同,李鸿章断言"日本……诚为中国永远大患"。
中法战争的海军惨败,导致光绪皇帝颁布了大举扩建海军的谕令。随后乃有1 8 85 年中国海军衙门成立,1888 年北洋水师成为东亚第一海军。然而,建军后不久即停止了军舰的购买。而他们要防范的日本, 却在同一时间, 加紧了海军扩军备战的步伐。
日本自幕府末年即开始重视海军建设。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魏源《海国图志》中的《筹海篇》被译成日文, 参与开启了日本的海防思想。
开国后, 日本重视外派留学生。都曾在英国留学的东方高材生严复和伊藤博文( 是否同学, 目前仍有争议,伊藤年长严复1 3 岁,且只在英国呆过半年即回国,当时严复只有10岁),回国后有不同的礼遇, 暗示了双方对海防重视程度的不同:严复不得已做学问去了, 而伊藤博文做到了首相之职。正是此人,于1 8 9 5 年终结了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步伐。
1886 年8 月定远、镇远等六艘中国主力战舰访问日本长崎。不知李鸿章此举何意,是吓唬日本人还是考察日本海防? 不得而知。日本人肯定被震惊了。同样令人震惊的是那则关于中国水师在305毫米的主炮上晾晒衣服的故事,这又使日本人看到了希望。尽管懂海军的一些人认为在大炮上晾晒衣服是常识,但是,人们既然愿意用这个例子说明北洋水师的军纪问题,那么决不是空穴来风。何况,北洋兵当时在岸上和日本人(警察)确实发生过斗殴事件。
反观日本, 日本政府在长崎访问以后即发行海军公债1 7 0 0 万日圆,用于建造"三景舰"("松岛"、"严岛"和"桥立")以对付中国的定远、镇远两舰。次年,日本拟定《征讨清国策》,同时天皇拨皇室经费30万日圆用于扩充海军。
当现代海权论的祖师马汉发表《海上权力史论》的时候( 1 8 9 0年),日本人金子坚太郎倡导日本民众"熟读马汉的著作,奋发图强,使'日本帝国'掌握太平洋海权"。当年,日本百分之六十的财政用于扩军。
中国之输于日本, 实输于有海防而无海权观念。即使象征性地建立了海上防御力量,但并未从总体上认识到海军力量对国防的决定性作用,这是失败的要害。
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1 2 月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病逝书写的挽联中说:"尽力民国最多,缔造艰难,回首思南都俦侣;屈指将才有几,老成凋谢,伤心问东亚海权。"数年后,孙中山再次提请国人重视海权。他说:"何谓太平洋问题?即世界之海权问题也。海权之竞争,自地中海而移入大西洋,今则由大西洋移于太平洋矣!"
至于左宗棠和李鸿章的争论, 最终, 朝廷的意见是采取了折衷的做法:兼顾海防塞防。但是,塞防方面的财政要左宗棠自行解决一半。左宗棠请出好友胡雪岩向国外借款打仗!
一次抬棺西行
在塞防与海防的问题上, 不能不说是左宗棠个人的勇气弥补了朝廷的力量不足,才最终迫使朝廷继续夺取已经被俄、英支持下的阿古柏集团占领的新疆。
1 8 7 5 年5 月, 左宗棠授命督办新疆军务, 时年6 3 岁。他说:" 六十许人, 岂尚有贪功之念? 所以一力承担者, 此心想能鉴之。" 此行, 左宗棠带了两件东西: 一是当年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 二是一副沉甸甸的棺木!
左宗棠抬棺西行,意在以必死之决心, 夺回六分之一的国土。他对家人表示:"天下事总要有人干。国家不可无陕甘, 陕甘不可无总督。一介书生,数年任江浙,岂可避难就易哉!"
一年以后, 左宗棠成功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左宗棠建议设立新疆省,实行屯边等开放政策。浙江巡抚、左宗棠的老友, 同属湘军出身的杨昌浚,在清廷恢复新疆建省后见到收复后的新疆, 吟《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左宗棠从肃州( 酒泉) 抬棺至哈密,为的是直接指挥战斗。当他发现沿途" 赤地如剥, 秃山千里,黄沙飞扬"的时候, 这位来自湖南鱼米之乡的老人不无痛心,传令" 凡大军经过之处, 必以植树迎候。否则, 无论巡抚、县令, 提头来见"。此令可谓中国最严厉的植树令了。植树者为树苗的成活要负责, 树上挂其姓名。左宗棠身先士卒, 亲自植树数株。自此, 古老的丝绸之路上, 开始出现千里左公柳。数年之后,即呈现"所植道柳, 除戈壁外, 皆连绵不断, 枝拂云霄"的景象。清光绪十二年, 进士宋泊鲁经过哈密时写道:" 万里伊州道, 垂柳拂客车。" 1 91 1 年( 宣统三年) , 新疆巡抚袁大化路过哈密时, 仍然可以见到" 十里柴湖庙, 村户比连, 绿荫夹道, 清流贯其中, 水声潺潺, 草木畅茂"。一介武夫, 关心环保, 是其民生意识使然。这和左宗棠个人高尚的情操是分不开的。
左宗棠继续关注剩下的伊犁地区之安危。在1 8 7 9 年崇厚伊犁交涉和随后的曾纪泽交涉伊犁中, 坚决以军力作后盾,最终全境收复了新疆。1 88 1 年后, 左宗棠先是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 管理兵部事务。后又调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再任军机大臣。
当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击溃福建水师后,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884 年11 月抵福州后即组成" 恪靖援台军", 东渡台湾抗法。次年9 月5 日病逝。
友人挽联云: " 千载证丹忱,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 中兴论元辅,湘乡一人,湘阴一人。"湘乡那个人就是曾国藩。而左宗棠之功也不在他自诩的诸葛亮之下。
法国人歼灭的是左宗棠亲手筹办起来的福州船政局的主力舰队。这是这位老人的心头之恨。然而,庞大的身躯已经倒下,再也不能抬棺而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