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近代史

晚清对中国贡献最大的忠勇将军左宗棠

时间: 2016-04-15 18:27:54

暮气横秋的晚清王朝,幸亏有了几个忠胆大义的文人,才得以延续了数十年。这些文人不仅造就了中国昙花一现的洋务运动,而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血脉当中潜在的勇武精神。这些文人中,首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曾国藩,其次是自嘲为"裱糊匠"的李鸿章,再次就是举人出身的将军左宗棠。当太平天国击溃江南半壁江山的时候,江南不可丢失左宗棠。当俄罗斯铁骑踏平伊犁的时候,新疆不可没有左宗棠。梁启超说他是"五百年来对中国贡献最大的人",可谓盖棺论定。左宗棠上承范仲淹、顾炎武之匹夫勇担国责的文人精神,下启近代中国武力抗暴的尚武精神,成就了大义人生。

脾气太大,险些丢了性命

道光十二年中举后,三试春官不第的落第举人左宗棠曾以"湘上农人"自嘲,但其脾气确实有村野匹夫的暴躁,并且差点为此丢掉性命。

太平军过湖南,左宗棠在老乡郭嵩焘的劝说下出山,担任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师爷)。师爷在政府的正式编制之外,没有级别。但骆秉章十分信任他,对他言听计从,把一切政务都交给他处理。这对恃才放旷的左宗棠更是如虎添翼。于是,左宗棠"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不把一般的官员放在眼里。湖南永州总兵樊燮因被人举报贪赃枉法(一说是汇报工作),来到巡抚衙门接受调查。樊燮对顶头上司行了大礼,而对左宗棠仅仅作一揖见面。

左宗棠面露不满,当即大声呵斥:快给我请安!樊燮不服,回敬道:朝廷定的规矩,哪有我二品武官向你一个师爷下跪的!左宗棠恼羞成怒,大骂道:忘八蛋,滚出去!据说还打了樊燮一耳光。樊燮被震蒙了,怏怏退出。

左宗棠的大骂,惹了大祸。尽管樊燮的案子证据确凿,但是左宗棠违制,则是不可饶恕的罪过。此时,湖广形势吃紧,而高层政治斗争也非常紧张。樊燮便绕过湖南巡抚,直接把状子告到了湖广总督官文那里。满洲权贵官文,正要借机打压地方汉人军政势力,如获至宝,便上诉至朝廷,参劾左宗棠为"劣幕"。

左宗棠一开始不以为然。其实,咸丰帝收到奏疏后就大怒:一个小小的师爷,竟敢违抗朝廷的礼制!准备派员进行秘密调查,如果情况属实,可以就地处斩。左宗棠的一帮重量级的朋友在朝廷先得到了消息,展开了一场紧张的营救工作。

这一营救过程中首要的关键人物是执掌军机的肃顺。肃顺是咸丰的大红人,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此人非常重视利用汉族官僚拯救朝廷于危难之中,曾国藩就是得到他提携的英才。他尝言:"咱们旗人混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枝笔厉害得很啊。"

肃顺曾经嘱托过曾国藩注意提携人才。此次湖南出事,他当然就很关心。他把此事告诉了自己笼络的门客高心夔。后者是江西湖口县人,曾在曾国藩处任幕僚,得到曾的推荐入京协佐肃顺,与王闿运、龙汝霖、李寿蓉、黄锡焘等五位名士共同被称为"肃门五君子"。高心夔禀肃顺说:"宗棠以傲倨对樊之骄倨,失之为粗野。但樊以下骄上,失之为纲纪,此可容乎?且朝廷正当用人之际,季高(左宗棠之号)才名满天下,岂可不为季高争之乎?"肃顺指示赶紧行动。

高心夔就告诉了王闿运,王闿运(湖南湘潭人,咸丰年间举人,屡试未中进士,但为曾国藩和肃顺所识,后来成为晚清的大学者)又告诉与肃顺同任南书房行走的郭嵩焘。南书房本为皇帝的私人顾问机构,成立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翰林入值南书房,初为文学侍从,随时应召侍读、侍讲;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论经史,谈诗文。在军机处成立后,其职能虽然下降,但是,仍为皇帝直接服务。

郭和王转过来又请教肃顺,肃顺就再次指示找一重臣奏疏保荐左宗棠,然后他再对咸丰发动攻势。一个小小的无进士出身的师爷,竟然惊动了朝廷的最上层!可见晚清政坛关系网之厉害。

郭嵩焘就回去找了同在南书房当值的潘祖荫,另外加上胡林翼、曾国藩为左宗棠说话。胡林翼在奏疏中力荐左宗棠,疏中有"名满天下,谤亦随之"之语。潘祖荫也上疏,保护左宗棠。

潘祖荫何许人也?此人的祖父潘世恩曾为乾隆癸丑年科举考试高中一甲一名状元,而他本人也是新任探花(咸丰二年)。所以,南书房的这帮重量级人物共同出面,把咸丰帝搞晕了头!潘祖荫在疏中更是语出惊人:"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肃顺则顺水推舟,称"人才难得,自当爱惜"。

于是,左宗棠不仅保住了性命,还被任命为四品京堂候补,襄办湖南军务。好一个因祸得福的典型。

怎么回报这些朋友们、上级们都不够。对于左宗棠而言,只有不负众望,才是最好的回报。不过,对于直接促成保命成功的潘祖荫,左宗棠一直都是以礼相待,每年冬天要送潘一千两"炭敬";并投其所好,一直送古董、文物给潘大收藏家。

樊燮后来被革职,但是他因此而记住了左宗棠的话,制作洗辱牌一面,上书"忘八蛋,滚出去"六字;激励子孙考中进士,超过左宗棠。其子樊增祥,光绪三年考中进士,官至署理两江总督,总算雪了耻。

三次重要会面

左宗棠在崛起之前,一直是个穷举人,如果没有与三位重要人物的会面,当然,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过湖南,左宗棠是不会成就伟大事业的。

第一次重要的会面是和鸦片战争前著名的经世致用学大家、湖南人、两江总督陶澍。陶澍为左宗棠的气质和主张所吸引,乃有了后来再次在南京相见,拜左宗棠为自己的高级幕僚并儿子的师傅。左宗棠还最终答应了两家结为秦晋之好:陶澍的儿子5岁,将来迎娶左宗棠的女儿。

陶澍(1779~1839年)是湖南安化县人,进士及第后任翰林院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史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道光皇帝曾亲书"印心石屋"匾赐之。其为人清廉,是晚清一代经世致用学派的大师。他的幕僚贺长龄在他的鼓励下,主持编订过著名的《皇朝经世文编》。

1837春,陶澍回乡省亲,途径醴陵县,见到公馆的一副对联和两句小诗后颇为动容,执意要见这些文字的作者。对联曰: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诗曰: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绿水俟君清。

作者不是别人,正是25岁的年轻读书人左宗棠。陶澍邀请当时在醴陵渌江书院做山长的左宗棠在公馆彻夜长谈,而左宗棠却以自己是读书人为由,不去拜谒大总督(可见左宗棠后来出了樊燮一案,在情理之中)。陶澍越发觉得新奇,不仅不生气,反而亲自到书院拜访。这把左宗棠感激得了不得,第二天急忙又赶到公馆拜会陶澍。二人彻夜长谈,甚为投机,成为忘年之交(陶澍时年58岁)。

左宗棠回想5年前在结婚时为自己书房书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碰到了陶澍,开始了人生的重要转机。

第二次重要的会面,是和林则徐。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冬,贬戍新疆的林则徐因夫人病逝,体弱多病,开缺回乡。从贵州进湖南,先顺沅江下洞庭,又自洞庭回溯湘水,于1850年1月3日(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晨,停泊在岳麓山下的湘江边。林则徐早得左宗棠之名而未见其人。林则徐应该最早是从忘年好友、陶澍的女婿胡林翼那里知道左宗棠的。胡林翼早在此8年前就函复林则徐道:"承示贵友左孝廉,既有过人才分,又喜经世文章。如其噬肯来游,实所深愿。即望加函敦订,期于早得回音。"后林则徐因远戍新疆,未曾见面。所以,此次经过湖南,执意要见这位隐士一面。

于是有了著名的"湘江夜话"。一次新老交替的历史性会面,一次神圣的谈话。

左宗棠也是早慕林则徐之名,"心神依倚,惘惘欲随"。林则徐的重大事件均为左宗棠所知。左宗棠曾说:"仆之心如日在公左右也,忽而悲,忽而喜,尝自笑耳。"足见他对林则徐的仰慕。得到邀请的消息,他急匆匆地从家里赶往林则徐的船边(可见得左宗棠对于当任的官员是傲慢的,对于他真正仰慕的英雄是谦恭的),不想情绪激动,一脚踏空, 跌入水中。林则徐大笑曰:" 莫非这就是你的见面礼?"

左宗棠听到这句话, 顿时为之释然。

此次谈话, 其他的东西不太为人所知, 但是, 林则徐把他在新疆搜集的资料还有绘制的地图均全部托付给了左宗棠。就像当年他离开东南去新疆戍边时把所有的资料托付给魏源, 嘱托他研究西洋地理一样,他对中国的新疆之担忧, 致使他把重要的使命再次托付给值得信赖的人。

为此, 林则徐说:" 吾老矣, 空有御俄之志, 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 欲将此重任托付……以吾数年心血, 献给足下, 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 由此可见晚清高人的识人眼光。左宗棠的命运由此和新疆联系在一起, 不过, 他还要转一大圈才有机会处理新疆问题。这一大圈就是正在跃跃欲试的太平军起义。和他一样, 林则徐也是面临这个难题。为此, 林则徐书写著名的对联相期许:"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趋避之。"

林则徐回福建后, 身体虚弱, 仍然接受朝廷的重托, 开赴两广前线, 准备与太平军作战, 可惜逝世在路途。此间, 林则徐曾命次子聪彝代写遗书, 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为" 绝世奇才" 和" 非凡之才"。

不到一年, 林则徐逝世的消息为左宗棠所知, 左宗棠撰若干挽联抒发情思:"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 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泽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可见那一次会面对左宗棠思想之深刻影响。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