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并非天才:曾是顽劣儿童
顽劣儿童
曾国藩并非天才,也不是天生圣人,他小时候同其他孩子一样天真调皮,甚至有点顽劣。
曾国藩6 岁发蒙,他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磨书",一部新书到他手上,没几天就磨得稀烂。老师没法,就找来一张牛皮纸(一种黄褐色的耐磨厚纸)裁成书本大小的纸片,把当天所授的经典,抄录一节贴在他的课桌上,让他熟读。但他并不认真朗读,只是用食指在牛皮纸上反复摩擦,直到纸上的文字被磨光。老师生气了,叫他背书,他却倒背如流。从此老师每天抄一张,他就每天磨一张,这样,不到一年,一部《论语》就已烂熟于心。
曾国藩贪玩,有一次趁老师不在,他便跑到家塾的院子里摘花,刚好被院子的主人看见,告诉了老师,自然少不了挨训罚站。为了报复,放学后,他又跑到院子里,用石头把主人的大金鱼缸的底部砸了一个小洞,就悄悄溜走了。第二天早上,主人发现缸里的金鱼全死了。明知是曾国藩所为,但拿不出证据,又怕惹出更多的麻烦,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曾国藩孩提时如此顽劣,老师对他自然也有生气的时候,有时不免挖苦讽刺他几句。有一位陈老师曾训斥他说:"你如果不认真读书,不要说举人进士,恐怕连县学也进不了,你要是进了学,我给你背伞当跟班。"后来曾国藩16 岁入县学,考上第七名童生。之后便去拜谢这位老师,辞别时,他故意把伞留在老师家里。老师送走他后发现他留下的伞,立即背了追上去还给他,曾一见心中窃喜,连忙转过身,大声说:"感谢先生给我背伞!"
钦点翰林
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考中进士,时年28岁。按清代科举制度,举人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中试者称贡士。全体贡士还要参加在保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然后按成绩分为三等:一等三名,称为"一甲",由皇帝赐"进士及第"。二等若干名,称为二甲,由皇帝赐"进士出身"。其余的列为三等,称"三甲",由皇帝赐"同进士出身"。一甲的三名分别授翰林院修撰、编修,二甲、三甲再参加一次朝考,分出等级。优等的进翰林院充庶吉士,其余的分配到朝廷各部或地方任职。
曾国藩会试中第38 名贡士。传说曾国藩参加殿试的头天晚上,道光帝做了一个异梦,梦见自己正坐在龙椅上,忽听一声巨响,太和殿东南角的一根大柱岌岌可危,即将倾倒。正在惊慌之际,忽见一红脸汉子,卷袖向前,将柱子扶正,太和殿转危为安。梦醒之后,道光帝心想,国家必有危难,也将有挽狂澜于既倒的人物。决定此次殿试亲自收卷察看今科每一位进士,寻找梦中之人。
第二天,他果然坐在高高的龙椅上,前边摆放一张高桌,每个考生都必须把考卷送交皇帝手上。轮到曾国藩交卷时,他低下头,双手把卷子递上去。曾国藩个子矮小,虽然双手高高举起,但道光帝还是够不着,于是下旨叫他"抬头"。曾国藩只得抬头把卷子递上去。因为低头举手的时间过长,双颊蹩得通红,道光帝一看,此人很像自己梦中的红脸大汉,立即在他的考卷上用朱笔做了记号。
阅卷后,道光帝过问此卷,主考官复查,发现此卷涂改超过50 处,已列入三甲第42 名。他立即调阅此卷,在朝考时将它列入一等,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按照清代制度三甲非列一等,不能入翰林院,而宰相必须是翰林出身,据说道光此举是有意在将来拜曾国藩为相。
曾国藩中进士后,在翰林院任庶吉士,拜理学家倭仁为师,与军机大臣穆彰阿结交甚密。穆氏和倭仁多次向道光帝推介他。穆说他"留心时务,熟悉掌故,可备大用"。倭说他"天性聪慧,过目不忘,人才难得"。道光帝早已留意此人,只是未曾亲自考察,不知是否名实相符。
有一天,道光帝下旨:着曾国藩立即入殿陛见。曾国藩赶紧进入宫中,由太监导引到一殿内坐等。但奇怪的是过了近一个时辰,却不见皇上接见。正在狐疑之际,突然接到旨意说:改天再行召见。曾国藩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不知出了什么事,赶紧去找穆、倭二人。
穆、倭知道这是皇上在考察曾的"熟悉掌故"和"过目不忘"。于是问曾当时呆在什么房间,房间里有何装饰,曾茫然不知。只说当时惶恐呆坐,不敢抬头去看。穆彰阿急忙连夜派遣亲信,带上400 两纹银,找到值班太监,请他将房间里的书画内容一一抄出。
原来道光帝让他待召的地方是悬挂祖宗遗像与遗训的偏殿,太监把历代祖训抄出后,曾国藩连夜背熟。待到第二天道光正式召见时,问他从太祖到仁宗的遗训,他对答如流。于是道光帝便真正相信曾国藩确是"熟悉掌故",而且"过目不忘"。
外号"剃头"
曾国藩虽然是个文人,但杀起人来却毫不手软。他给朝廷上疏说:"欲用重典,以锄强暴,即臣得残忍之名,亦不敢辞。"
咸丰二年(1852),他到长沙办团练,在城中鱼塘口设立行辕。据说开辕之日,为祭帅旗,他令部下捉两个匪徒来祭旗。部下一时之间,无法捉到"匪徒",就在小吴门外抓了两个乞丐充数,他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杀两个叫花子开张"。
杀戒一开,不可收拾,为了树威,不免滥杀无辜。当时湖南地区会党甚多,长沙尤甚。会党原是城乡无业游民、手工业者和社会黑恶势力组建的一种民间秘密组织,初无政治方向,只求结党自保。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不良头目的带领下,常有杀人越货、绑架盗窃之事发生。自从太平军入湘,会党开始活跃,有的公开投向太平军,如天地会的大部分成员加入了太平军。这引起曾国藩的极度恐慌,担心会党毁了他的功业,于是痛下决心,将清查会党当作第一要务,"严刑峻法,痛加诛戮"。
有一次, 在湘江上, 发现有强行勒索民船的会党和游勇。曾国藩闻信立即派人捉了三人, 当即枭首示众。据说,审案局开局, 他杀了200 多会匪开张;长沙的湘乡码头开张,他杀了16 个"匪徒"来祭。他还下令各地团绅和地方官员,可以自行捕杀,"不必一一报官",并且表示"断无以多杀为悔"。
曾国藩此举令上下震恐,一时"曾剃头"之名广为传播,他的家乡荷叶塘有民谚云:"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怕万一,就怕宽一(宽一即曾国藩小名)。"他的门生李瀚章,时任益阳县令,见其杀戮过甚,曾写信给他,劝他"广施仁义,缓于刑法"。他斥之为"书生之论",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