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我们为何败给了日本
成功的明治维新,失败的洋务运动
日本真正崛起并对中国虎视眈眈,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提出的目标是"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其勃勃野心展露无遗。在此之前,日本同样被欧美列强的炮舰叩开国门,但日本这个崇尚强者、学习强者的民族,迅速转向强势的欧美全面学习,甚至提出"脱亚入欧"的口号。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在一份文件中说:"我东洋诸国现行之政治风俗,不足以使我国尽善尽美。而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业,尽皆超绝东洋。由之,移开明之风于我国,特使我国国民起速进步至同等化域。"由此,日本在近代史上开创了一个提倡衣食住行、语言文化甚至极端到日本人种也要"欧化"的时代。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具体负责殖产兴业的工部省,仅1868-1875年间外聘就达到2497人次。明治政府给予外籍专家的待遇很高,当时日本一个部长的月薪是500日元,而外籍专家则在800日元以上,个别专家的月薪高达2000日元。 1884-1894年十年间,日本铁路增长了6倍多,船舶(500吨以上者)和煤增长近3倍,生丝和铁的生产指数增长一至二倍,蒸汽机由409台猛增至1808台……到甲午战前,日本的迅速发展已让世界刮目。
此时,大清也在进行以近代化为特征的洋务运动,而且比日本的明治维新早了8年,但其进程却非常艰难曲折。身居京城的皇亲国戚与官员士子们,大部分依然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肯相信世界已经大变。大学士徐桐还对人说,所谓西洋各国,除意大利真有其国外,其余都是汉奸捏造出来吓唬人的。洋务运动几乎每一项事业都招致非议,修铁路会让庄稼不长、鸡不下蛋,办电报则电气会冲撞地脉、惊扰祖宗……被骂作卖国贼的李鸿章,虽然较早认识到"千年未有之变局",但也只能在饱受争议中推进铁路、电报、造船、轮运、纺织、采矿等近代事业。
众所周知,李鸿章最得意的洋务事业,是他一手创办的北洋舰队。但洋务运动是只改器物、不改制度的改革,是不触及腐朽统治阶级利益的改革,是半途而废的改革。改革失败的结果,必然首当其冲地影响北洋舰队,使这支生长在封建落后、腐朽没落、封闭保守制度和一穷二白工业科技基础上的舰队,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买得来军舰,买不来制度。旧观念、旧体制、旧军队的种种弊端与恶习也不可避免地束缚、影响着北洋舰队。
当1891年英国《武备报》评选大清海军装备实力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而日本海军排名世界第十六名的时候,美国则认定清朝陆军稳居世界前三。而清朝大臣们也洋洋得意,在奏报中自豪地写道:"大清快枪快炮之多,甲乎天下!"大清上下早已为所谓的中兴沉醉,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大清已非鸦片战争之时,实力已经今非昔比,对付欧美强国没有胜算,但对付"蕞尔小国"小日本,那是绰绰有余。这种情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北洋舰队的建设立即停滞了,自成军后,可以说几乎没增一舰一炮。从某种意义上说,北洋舰队的失败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结果,也是晚清政府改革失败的重要标志。
日本海军的扩张和北洋水师的停滞不前
日本在明治维新初期,就奠定了大陆政策。日本首相田中义一(1864-1929)曾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1886年7月,北洋舰队"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艘大舰奉命去日本长崎维修。日本人一看到中国有这么大的铁甲军舰,举国震惊且自尊心受了很大刺激。在这次访问日本期间,还发生了中国水兵在街上与日本警察群殴致死的事。这就是"长崎事件",它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发展海军的狂热。
第二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当北洋舰队建设停滞不前的时候,日本则加速海军建设,实施了一个庞大的海军建设计划。1891年海相桦山资纪向内阁会议提交了在9年内建造1万吨级铁甲舰4艘、巡洋舰6艘,总耗资5860万日元的议案,而且很快获得通过。1892年,日本从英国购买了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吉野巡洋舰(这艘战舰英国本来有意卖给中国,但因为清廷已经停止购舰而卖给日本,成为日本海军的旗舰)。1893年2月,天皇再下敕谕,决定在6年内每年从内帑中拨发30万元,从文武官员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舰费用。为了专门对付清朝"定远""镇远"两艘铁甲巨舰,日本制造了三景观主力舰--"严岛""松岛""桥立"三舰。在这三条舰上,日本人装上了比"定远"和"镇远"大15毫米的320毫米巨型火炮,而且它的航速比"定远"和"镇远"都快1.5(节)。
在1887年时,日本天皇就首先带头捐款,日本皇后也带头节约宫里的每一分花销,甚至连自己的脂粉钱都捐了出去。在当时,就连日本艺伎也把辛苦钱捐给海军,小孩子也常常做捕捉"定远""镇远"的游戏,"一定要打胜定远"则是军人的流行语。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
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日本建成了拥有大小军舰31艘(比北洋舰队多9艘)、鱼雷艇37艘(比北洋舰队多25艘),排水量达59898吨(比北洋舰队多18600吨)的近代海军,实力超过北洋舰队。
从1888年到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整整6年的时间,北洋海军不仅一艘战舰没增加,而且一门火炮也没更新。日本在这6年之间,每年添置两艘新舰。
甲午战前,其实胜负已现端倪。
贪腐横行:北洋舰队强大下的危机
北洋舰队早期的训练和管理一直由副提督、英国人琅威理负责,琅威理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治军向来严格,当年军中流传一句话:"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可是北洋舰队的军官都是朝廷命官,对于琅威理,从来是口不服心不服。
1890年2月,琅威理、"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带着"定远"等四条军舰去香港维修。这一天,刘步蟾突然下令降下军舰上的提督旗,升上他自个儿的总兵旗。琅威理听说这事之后,跑过来就责问,说为什么要降下提督旗,升起总兵旗呢?刘步蟾说了,海军惯例向来如此。这就是著名的撤旗事件。后来,官司打到李鸿章那里,李鸿章觉得让琅威理当北洋舰队的副提督,只不过是跟他客气客气。李鸿章最后表态,以刘步蟾的做法为是,琅威理愤而辞职。
琅威理走后,北洋海军的管理日渐松懈,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北洋舰队是朝廷投入最多的一支舰队,也是军费最有保障的一支军队。舰长等中高级军官拿着相当于如今几十万的年薪,但高薪带给北洋舰队高级军官们的并不是有效的管理和刻苦的训练,他们最热衷的一件事还是--赚钱。
按照《北洋水师章程》规定,在北洋舰队常年停泊的基地威海刘公岛,除了提督丁汝昌,各级军官都不得在岸上买房子,必须常年住在舰上。但这一条是基本没人遵守的,比如"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就在威海、烟台、大沽、上海等拥有多处房产。
丁汝昌不仅在刘公岛上盖了自己住的房子,还修建了大批商铺用于出租。方伯谦发觉了这个发财的机会,也搞了不少出租屋,于是两位房东因为争抢租客问题,多次进行骂战。
除了买房置业,方伯谦还先是与丁汝昌同时看上一位妓女发生矛盾,然后又与刘步蟾同时想娶一个美女小妾而差点拔刀打架。
腐败从中高层开始,势必影响到普通士兵。上行下效,历来就是腐败学得最快。在刘公岛基地的周边,有一排排的娱乐场所,包括赌馆、鸦片馆、茶楼、妓院等等,从头数过去不下50家。它们都与军方相关,将领们有时是作为顾客来照顾生意,有时是作为幕后老板来照看生意。而大家每年最盼望的就是冬天的到来,那样就可以带着军舰去南方过冬,然后泡在上海或者香港的花花世界里。几年时间里,新兴的北洋舰队就这样像八旗绿营那样迅速腐化了。
除了上述之外,北洋官兵还利用舰队的豁免权,从朝鲜走私人参。此外,各船应发之饷、应备之物,管带们常常私扣归己,致使船舱机器擦抹不勤,年久失修。
黄海大战时,"定远"舰首开巨炮,可是炮一开,指挥塔上的塔桥被震塌,正在督战的丁汝昌从塔桥上跌了下来,并摔伤,由此可见当时北洋军舰维修和日常保养水平之低。
另外,购买军火更是一大生财之道,十成之军械,回扣就占了二三成。洋商们深谙此道,大行贿赂之风。结果,留下了严重隐患。在丰岛海战中,清军一炮打到日舰甲板上,穿透到机器舱里,而这炮弹在舱里转了几转,却没有爆炸。日本人当时拆卸一看,里头根本不是炸药。
大家都忙着赚钱和享受,日本虽然被列为假想敌,大部分人都知道清日一战不可避免,但战术问题没人来研究,备战工作也不认真去办,日本海军的情报,也没人去收集。
日常的训练也就是走走过场而已。当有清朝亲贵来视察时,旌旗蔽日,把巨舰"定远"和"镇远"拉出,让阅兵大员高兴一下。如果要看实战演练,靶子早就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准备好,几个预定的开炮点也设置好。检阅开始,军舰开到这些预定地点,闭着眼睛发几炮,百发百中。难怪学者姜鸣叹道:"仔细观察北洋海军,便不难发现,这只新型舰队在封建毒素的侵蚀下,正在日益腐朽。这样的军队,在和平年代,还算是一种摆设,而当风云变幻,它能打胜仗吗?" 战场上这样的军队不战败倒是不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