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近代史

慈禧御瓷:清王朝泣血仅存的一点皇家颜面

时间: 2016-04-15 18:24:48

慈禧曾严肃地对人解释,自己每日衣着华丽,精心上妆,为的不是自己,是大清国的体面。那些日日更换的衣着鞋袜,细腻精美的餐桌瓷器,不仅是慈禧太后个人奢华考究生活的写照,更是清王朝泣血仅存的一点皇家颜面。

雾霾蔽日的清晨,首都博物馆一楼大厅空空荡荡,偶尔有参观者带着几分寒意进入大门。此时位于三层的展厅已经迎来几位手持相机的客人,这间展厅由几块以红色为基调的展区曲折相连,过道处从屋顶垂下几段长长的红绸,古香古色。展区四周摆满了各色粉彩瓷器,以生活用瓷居多,碗碟汤匙,色彩绚丽、成组成套。步入其中,如进入另一个与现实隔离的世界,这里是慈禧的私人用瓷展览。

同治款黄地粉彩蝴蝶纹渣斗。
同治款黄地粉彩蝴蝶纹渣斗。

"虽然当时的景德镇已经由地方承办,但慈禧、同治和光绪的个人用瓷还都是由景德镇官方烧制。这些瓷器的精美程度已经可以代表晚清时期瓷器烧造的最高峰。单说慈禧的万寿用瓷,烧制费用就达到40万两。"首都博物馆副馆长杨文英向记者介绍,"故宫现存瓷器是180多万件,清代之后,为了躲避战争,很多瓷器曾经被打包运出北京,有些最终被运回,有些则没能回来。我们的展品标签中写有'清宫旧藏'的,代表了这件瓷器从未离开过皇宫。"这些绚丽多彩的清宫旧藏,深闺寂寞上百年,静静等待着有缘人的鉴赏。

展厅中的同治大婚、慈禧寿辰和大雅斋瓷,涵盖了晚清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布满吉祥纹饰、质地细腻的清瓷,是晚清国力衰微下,举全国之力烧造而成。我们可以想象,一百多年前,这位晚清最有权势的女人晚年生活是何等奢靡多姿。

慈禧奢华御用瓷器:清宫旧藏“体和殿制”款黄地粉彩缠枝牡丹纹大钵缸。
慈禧奢华御用瓷器:清宫旧藏"体和殿制"款黄地粉彩缠枝牡丹纹大钵缸。

慈禧喜画牡丹花

清代对内廷不同级别人员有严格的用瓷规定:纯黄釉瓷器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三人能用,皇贵妃用白里黄釉瓷器,贵妃、妃用黄地绿龙瓷器,嫔用蓝地黄龙瓷器,贵人用绿地紫龙瓷器,常在只能用五彩红龙瓷器。除釉色外,还规定了个人用器的数量。晚清时财力无法达到,官窑烧造御用瓷器已停滞多年。

清同治五年(1866年),为烧制同治皇帝的大婚用瓷,钦差大臣李鸿章筹银十三万两,开始恢复因遭受兵灾、已停烧十年的景德镇御窑厂。大婚瓷烧制历时三年,共一万多件,单釉色就分为23种。遗憾的是,这批瓷器没有在宫中完整保存下来,有些散落民间,有些已损坏,如今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的有2889件。

同治大婚用瓷使景德镇一度恢复往日兴盛和名望,但这只是一个开端。若论能够代表晚清烧瓷巅峰的艺术品,不得不提大雅斋瓷器。

大雅斋匾额原有两块,一是悬挂于圆明园"天地一家春"内的一处建筑,匾额被焚于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另一块最初悬挂于紫禁城西路养心殿平安室,即现在的养心殿后殿西耳房,后跟随慈禧从懿嫔、懿妃、懿贵妃到皇太后曾几经迁移,同治大婚后,最终移至长春宫内,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清宫文物时,还在内务府的库房中发现过这块匾额。

大雅斋是慈禧书斋的名字,是她写字作画、附庸风雅之处。慈禧自己喜画牡丹花,时常将其书画作品赏赐给官员。如今故宫还收藏了大量的慈禧书画作品,这些画作同时钤有"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印文或"大雅斋"、"慈禧皇太后之宝"印文。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