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粤海关——重温海丝路厚重历史
人民网广州8月25日电(老盈盈 实习生李小丹)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在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而粤海关是寻访广州海丝遗存,重温厚重历史的关键一站。
粤海关的历史起源--市舶制度
粤海关开关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是中国最早设立的海关之一,也是一口通商时期中国唯一署理进出口贸易的海关。粤海关的历史起源于市舶制度。市舶司是中国在唐、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於现在的海关,负责对外(海上)贸易之事。唐时对外开放,外商来货贸易,广州等城市就成了重要通商口岸,国家在此设市舶司,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
关于市舶司的发展阶段,中国海关博物馆广州分管讲解员梁冬梅称,市舶司的管理形成有两个阶段,首先,在唐代市舶司是朝廷特派使节来监管,没有特定的机构来管理;宋代以后就形成了特定的监管机构来管理市舶司,所以市舶的制度是起源于唐,盛于宋代,经过元代的发展,衰于明清。
"在海关职能方面,市舶司有三大任务:监管、收税、缉查。现代海关则多了一个统计的职能,即古代海关跟现代海关的职能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海关的起源应该是从市舶算起的。"海关史专家梁冬梅称。
在问及为什么会专门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时,梁冬梅如此答道,广州贸易发达,是贸易的集中地带,同时又是江港、河港和海港,所以朝廷必须专门派市舶司来管理外贸。清时设海关而废市舶司。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南巡,在苏州亲眼目睹洋商船只络绎不绝,引起警觉,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
粤海关的发展机会--"一口通商"
据史料记载,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开放海禁,设粤、闽、江、浙四个海关。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关闭厦门、云台山、宁波三个海关,仅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粤海关遂居重要地位。
据介绍,粤海关成立以后,最初在广东设立了40多个关口,至道光20年间,粤海关发展成为76个关口。从粤海关建立至道光年间,粤海关的任务量、下设的机构和税收是四个海关中最多的。到乾隆二十二年,英国商人多次违反清政府禁例,企图移市入浙,打开中国丝茶产区的市场,使宁波有成为另一个澳门的可能。继荷兰占领澳门事件过后,这种形势引起了清政府的不安,乾隆下令南洋东洋的船只可以到福州、宁波、上海、浙江等地,但西洋的船只不能北上只能到广州停泊,用一口通商的政策来巩固国家安全。
谈到广州一口通商的意义,梁冬梅说,明清时期,从广州到澳门已经形成了七条完整的通往各大洲的稳定航线,所以在明清时期广州已经是当时最繁荣的贸易中心城市。一口通商以后,全国各地的商品都集中在广州展销,外国人也从澳门入境来广州采购,广州繁荣的景况走向巅峰。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州作为外贸港口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减少。对此,梁冬梅分析道,"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面临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在与美国建交之前,中国一直是被禁运的国家。客观来讲,新中国要发展外贸,就只有通过跟苏联建立贸易关系。当时海上的贸易只能通过香港"转口"来发展外贸,所以香港和广州对于外贸发展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关口,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一口通商'。"
粤海关的行政权变动--税务司制度
鸦片战争前,粤海关并不直接管理来粤贸易的外国商人,而是通过特许商行--十三行进行管理。鸦片战争后,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的制度被废除,粤海关开始直接插手外贸管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攫取了中国海关管理权。1859年(咸丰九年)10月,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攫夺粤海关行政权,从此粤海关一直为帝国主义所把持,直到广州解放。
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税务司制度给当时的粤海关带来的变化,梁冬梅称,税务司制度令粤海关管理的行政权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原来由中国人来担任首长,变成由外国人来担任各关的税务司,在船舶处又设了一个总税务司来统管全国海关,执行中国海关行政的权力。
此外,梁冬梅介绍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此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而这些条约几乎都跟海关有关,涉及到关税、货物进出的规定等问题。
南京条约之后,中国各口岸先是开辟了5个条约口岸,后来根据不同的条约规定,又开辟了十几个口岸,后来增至29个通商口岸。从晚清至民国期间,开放的口岸中大部分是属于条约口岸,一部分属于自开口岸(政府主动开放),无论是自开口岸还是条约口岸,都实行税务司制度,即聘请洋人来担任海关各级行政长官。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才取消了税务司,自己掌握了海关。
昔日,海关大楼响亮的钟声为远方的船舶指引方向和定位;今日,它仍然时常响起,提醒我们铭记广州作为中国对外贸易主要港口的辉煌历史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为东西方交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它也连接着未来,激励广州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努力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