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朱镕基家族史:明皇室后裔风雨600年
后来,湖南人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赴西北平叛。清政府征集商贩,转运茶叶到陕甘和关外,朱昌琳便在左宗棠等人的支持下积极应征,增设茶庄,将湖南茶叶运至西北各地,盈利日增。1877年,陕西、山西等地发生饥荒,这两省的巡抚都是湖南人,他们就请朱昌琳帮忙赈灾,朱昌琳捐献了大量粮食。他精心筹划,用布袋运米,在运米的同时也运去了数万匹布,这些布被用于制作棉衣在寒冷的北方出售,朱昌琳因此再获巨利。
但朱昌琳不是一般的商人,他的经商之道是"务审时,如治国"。生逢乱世,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朱昌琳把经商和救国联系在一起。洋务运动兴起,他就投资办实业。1895年,长沙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湘善记和丰公司"就有他的股份。他还与人合建了湘裕炼锑厂,开长沙冶炼有色金属的先河。戊戌变法开始,他就支持变法。1898年,他慷慨资助维新人士。左宗棠称朱昌琳为"我们乡的豪杰之士",只要朱昌琳来访,左宗棠就走下台阶相迎。
此后,朱昌琳把更多精力放到减免租税、救济饥贫、设医院、行募捐的善举上,甚至放到公共事务上。从1897年开始,由朱昌琳出资,招民疏导浏阳河水进入北湖,再与湘江接通,历经10年才完工,是为新河。新河与湘江汇合处,水面深广,利于商船停泊,并使湘江东岸、浏阳河北岸一片沙滩变为良田。新河开通后,湖南官绅称许他有"儒商"情怀,一致保奏他获得三品卿衔。1910年,他又获内阁学士衔。1912年,90岁的朱昌琳去世。
朱昌琳对朱氏家风影响很深。自他往后,乐善好施、经世济国、关心公序良俗成为朱家的特点。朱氏祖屋对面一直住着一户姓陈的人家。60多岁的陈华安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说:"朱家是地主,但不是恶霸地主,是好地主。以前村里有穷人家去世,没有钱安葬,他们家就会提供棺木和石灰。"
1901年,朱氏家族四世同堂合影,前排右一为朱访绪。
"中国官场最有血性的男子"
朱昌琳的儿子、侄子或因父辈恩荫,或因科举,相继入仕当官,都留下了清正廉洁的官声。
朱昌琳的儿子朱访纶在清末担任资政大夫,还曾在钦办海军衙门担任办事官。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酿成"庚子之乱"。白莲教的教众焚毁教堂,法国教士罗尚德态度凶蛮,要求严惩。广东巡抚听说朱访纶有才干,请他出面。朱访纶据理力争,激昂陈词。罗尚德不但知难而退,还称他为 "中国官场最有血性的男子"。朱访纶卸任回乡时民众用明镜和白菜相送,以感谢他的清廉。辛亥革命后,朱访纶在长沙办起了华实纺纱公司。
朱昌琳另一个儿子朱访德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举人,长得高大魁梧,身怀绝技,攀登峭壁危峰如履平地,据说还能咬断锥针。他在光绪年间任军事总参议时,重修江宁城附近沙洲,将淤塞多年的河道疏浚一清。他还平反了湖北巡抚端方、安徽巡抚恩铭造成的许多冤狱。
朱昌琳的弟弟朱昌藩,族名朱咨桂,生有3个儿子,小儿子朱访绪就是朱镕基的祖父。朱访绪中举的那年,正是甲午战争之年,晚清官场的颓靡已不可挽回。朱访绪因看不惯官场风气而辞官回乡。他继承家风,凡遇救助旱涝灾害等地方公共事务,都积极参与。乡邻感慨:"朝廷不能任用朱访绪这样有才干的人,十分可惜。如能够防患于未然,怎会有庚子之乱呢?"
朱访绪有6个儿子,最小的儿子朱宽澍就是朱镕基的父亲。但朱镕基还没出生,父亲就去世了,9岁多时母亲也去世了。朱镕基先后由三伯父朱宽浚、五伯父朱学方照顾。朱宽浚之子朱天池,族名朱镕垂,从邵阳水泥厂退休后便在家撰写家族历史的书稿,他曾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并用一段话总结了朱氏家族的为官之道:"十五世诸祖均取朝廷功名,为官清正,世励清操,为民办实事,戒奢糜,崇俭约,忠厚孝友,和宗族,睦乡邻。醇风美德,世代相传。"
少年"学霸",关注战局
朱天池在谈到童年的朱镕基时,评价是六个字:"寡言笑,爱读书。"10余岁时,朱镕基跟随五伯父朱学方离开和平村,迁入长沙郊区,就读于崇德小学。1941年2月,朱镕基考入广益中学 (今湖南师大附中),这是当时长沙最富盛名的私立中学之一。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湖南师大附中看到了一份名为《湖南私立广益中学学生学籍簿》的档案复印件。档案显示,在毕业考试中,朱镕基名列第一,11门功课有7门得到满分100分,平均96.27分,拿到了全班54人中的"一号文凭"。对朱镕基的毕业成绩,当时的校长曹孟其颇感惊奇,因而破例将其存入学校档案。
朱镕基在公民课(即政治课)上的成绩尤其优秀,毕业考试得了满分。当时教公民课的老师彭应梅知识丰富,每次讲课旁征博引,学生课后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消化。彭应梅还给学生列出了大量的课外读物,包括卢梭的 《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等。同学们回忆,当时真正通读了这些课外读物的,恐怕只有朱镕基一人。朱镕基的同学、任弼时的堂弟任俨曾说:"当朱镕基以国务院总理身份访美时,我在电视里看到,他和记者谈起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唇枪舌剑辩论人权问题。我不禁想,当初他读 《民约论》 和 《法意》诸书,是否想到,将来会用其中的知识和美国的国务卿辩论呢?"
朱镕基在广益中学时的宿舍是一栋两层的楼房,一楼住女生,二楼住男生。二楼的地面很简陋,用木板铺成,木板之间有不小的缝隙。一次,有名男生泡完脚,从缝隙里看到正好有女生在楼下,就把洗脚水浇下去。楼下的女生被淋湿,引起楼上男生们一片哄笑,只有朱镕基严肃地说:"不要开这种欺侮女同学的玩笑!"朱镕基的堂亲朱畅九当时也在广益中学读书,他回忆说:"朱镕基从来不谈无聊的话题,他关注战局。"
随着战局吃紧,广益中学南迁湖南衡阳市常宁县。日军在长沙周边与中国军队相持,致使长沙到常宁的交通不便。朱镕基在省立一中的校友、后来曾长期在湖南师大附中校友会工作的退休教师刘磊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朱镕基当时从长沙返回学校,需要乘船先经过洞庭湖,然后再通过其他水路辗转到达常宁。八百里洞庭的宽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国家领导人之后,他到洞庭湖视察,看到湖面日渐缩小,还曾感叹,湖比自己上学的时候小太多了。"
1998年9月,朱镕基视察九江大堤,看着质量低劣的工程,他怒斥九江大堤是 "豆腐渣工程"。此后,"豆腐渣"成了劣质工程的代名词。据同学们回忆,"豆腐渣"这个词源于他们在广益中学食堂常吃的一道菜。战时粮食匮乏,朱镕基和同学们吃得最多的是磨豆腐剩下的豆腐渣,8个人一桌菜,几筷子下去,一小盘豆腐渣就只剩碎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