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近代史

黄兴、孙文并称主帅:二人的合作与分歧

时间: 2016-04-15 18:23:45

孙黄之间的合作与罅隙

1905年7月,孙中山结束历时半年的美欧之行,来到日本,已知湖南志士的赳赳气象,经湘籍活跃人物杨度介绍,首次与黄兴在东京会面,希望合作。通过与孙中山的频繁接触,黄兴很快放弃了维持华兴会团体的打算,与宋教仁等一道,同孙中山积极联合。

7月30日,孙中山召集在东京的革命志士,召开同盟会筹备会。来自国内10个省份的72人参加此会,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新的反清革命团体,定名"中国同盟会"。

在正式成立同盟会之前,为了提高孙中山在留日学生中的声望,黄兴还与宋教仁发起一次专门欢迎孙中山的大会,黄兴为大会的成功感到满意。8月20日是 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的日子。14省籍的100余名激进分子参加了成立大会。会上通过由黄兴等人起草的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本部机构 模仿三权分立的原则,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黄兴被孙中山提名为执行部庶务,协助孙中山筹划一切。此会还根据黄兴的提议,将《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 盟会的机关报。随后,宋教仁等人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称《民报》。同盟会会章还规定在国内分设东、西、南、北、中5个支部,国外分设南洋、欧洲、美洲、 檀岛4个支部。支部之下再设各省区分会。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接触,孙中山就给人以"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心坦怀以待人,作事近于专制跋扈,有令人难堪处"的感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关于国旗式样的争议。1907年2月,黄兴在孙中山的卧室看到了青天白日旗,认为此旗式样不大妥当,主张采用井字图案,以示"平均地权"之意。孙中山对黄兴的异议十 分反感,认为不能更改,甚至激动地说:"欲毁之,先摈仆可也。"面对孙中山的粗暴态度,黄兴也气上心头,当即"发誓脱同盟会籍"。事后不久,黄兴从"党与大局"出发,对孙作了让步。

平心而论,国旗问题是可以互相商讨的。孙中山应当注意听取不同意见,集思广益。一场无关大局的国旗之争暴露了他那听不进不同意见而且容易冲动偏激的毛病。紧接着,章太炎等人发起了持续3年之久的倒孙风潮。章太炎等人还强烈要求改选同盟会总理,希望黄兴接任。黄兴正在香港襄助孙中山筹划华南起义,坚决 抵制章太炎等人的倒孙行为。1909年之后,孙中山与陶成章之间在南洋也闹得不可开交,双方的处事方法都有不妥的地方,黄兴还是从同盟会的大局出发,坚决维护孙中山的威信。

一般说来,拥护革命领袖同顾全革命大局是基本一致的。不过,它又往往以革命领袖自身的正确性为前提,即革命领袖能够代表革命大局。在孙中山本人已经抛开同盟会本部而自立门户的情况下,说黄兴竭力拥孙就完全等于顾全大局,显然还值得仔细推敲。

黄兴当时考虑较多的是他同孙中山的团结问题,而不是同盟会整体的团结问题。他所顾及的只是孙黄关系这个小局,却相对忽视了同盟会的组织建设这个大局。这种想法和做法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黄兴的革命主动性和创造性。同盟会内部的一盘散沙,严重影响了武昌起义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同袁世凯、黎元洪之流作斗 争的政治力量,并最后导致孙黄分裂。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汉族,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 竞武。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以字克强闻名当时, 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于上海去世。1917年4月15日, 以民国元老尊享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