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政看北洋:袁世凯北洋新政
天津商会能在动荡中崛起,与开风气之先的上海商会遥相呼应,重振商务实业,影响地方乃至国家政局,逐步赢得全国性声誉,跟袁世凯主导"北洋新政"所创造的相对宽松环境,关系极大。
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时的袁世凯
20世纪最初10年,天津商会能在动荡中崛起,与开风气之先的上海商会遥相呼应,重振商务实业,影响地方乃至国家政局,逐步赢得全国性声誉,跟袁世凯主导"北洋新政"所创造的相对宽松环境,关系极大。后人受时势左右或出于政治需要,对袁氏往往因人废事,有意无意忽视他曾经的改革努力。转眼百年过去,"新政"又成热词,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正当其时也。
北洋原本是个地域名词,管辖范围大致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后被迫开埠通商的直隶、山东和东北地区,北洋大臣则是北洋通商大臣的简称,例由直隶总督兼任。
因地近畿辅,极易影响到权力中枢,北洋大臣比起两江总督兼任的南洋大臣来,自然更是权重位高,不但负责统帅庞大的新式陆海军,而且是皇帝的钦差,有权代表清王朝接见各国使节,签订各种条约,许多洋务设施都开创于北洋。就连朝廷的要政,也是"每由军机处问诸北洋",才做最后的定夺,以至造就了直隶总督衙门成为"第二政府"和"影子内阁"的特殊地位。
自1901年至1907年,接替病逝的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在任内的六七年里,很快使北洋成为"新政权舆之地","四方之观新政者,冠盖咸集于津"。当时,"中国各省新政之布,必资模范于北洋","各省咸派员考察,藉为取法之资"。
"近水楼台 奋然兴举"
1902年8月,袁世凯代表清廷从八国联军手中接收天津,旋即以天津为直隶省城。连曾与袁世凯有很深"宿怨"的梁启超都说,袁世凯"在前清督抚中以能办新政名",事实正是如此。莅津之初,袁世凯即在北洋整顿吏治,裁汰陋规,办理巡警,铸造银钱,会办练兵,倡办工艺,一时间生气勃勃。适值清廷推行"新政",北洋楼台近水,闻风而动,举凡清廷颁布的各种改革事项,包括"预备立宪",袁世凯不避怨嫌,"奋然兴举,大僚之牵掣,群吏之非笑,一概无所于恤而壹意独行其所是"。
比如,袁世凯准备接收天津之时,因《辛丑条约》中有20里内不准驻扎中国军队的规定,于是改用西法变通,把巡兵编为巡警。先是在省城保定创设警务总局及分局,设警务学堂;接收天津前夕,又抽调北洋新军3000名,改为巡警,直隶遂成为中国最早设立警察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