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近代史

铁轨下的老鼠:清末川汉铁路亏挪股款案

时间: 2016-04-15 18:22:54

风紧,扯乎!

川汉铁路的建设,一直是大清国从中央到地方的重点工程,而且是重中之重。"要想富、先修路"的经济驱动之外,这条拟议中的铁路,也成为对抗英、法在大清国西南地区边疆不断扩张蚕食的战略布局。

但是,一心雄起的大清国,却尴尬地遭遇了致命的"肾亏"--财政没钱。于是,发动民间的力量,打一场铁路建设的"人民战争",就成为几乎唯一的选择。川路公司尽管在创立伊始定性为国有企业,其资金却依然大多来自民间,而且是来自向全省农民强行摊派征收的"租股"。这与其他铁路的民资主要来自商界投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埋下了日后酿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而终至不可收拾的伏笔。

几年来川路公司终于筹集了近千万两的资金,这都是"川人一点一滴之膏血,类由倾家破产,敲骨吸髓而来"(《民立报》),但离川路建设所需的5000万两资金还差得远,便正好被管理层作为资本经营的借口,以便为这些资产"保值增值"。在投资另一国有企业重庆铜元局失败后,川路公司承受了200万两的巨大损失,痛定思痛,余下的资金便被集中调集到了上海与汉口,进行相对保守的投资。在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上海,川路公司投放了一半的资金350万两,并由施典章亲自坐镇。

按照川路公司内部风险防范的要求,公款在上海钱庄存放,每一钱庄的存款上限不得超过15万两。而施典章之所以为正元钱庄老板陈逸卿的被捕而担心,就是因为他几乎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了陈逸卿的身上:在陈逸卿实际控制的正元、兆康和谦余三家钱庄,川路公司的总存款居然高达113.5万两。

自从上个月正元在股灾中倒闭后,施典章就一直惴惴不安,担心陈逸卿会出事。为了防范万一,施典章已经拍电报,将小妾和儿子都招到了上海,悄悄地提了8万两银子,到处放风说自己将到香港去售出被套的股票,以便弥补亏空。

陈逸卿被捕的事情,闹得上海滩沸沸扬扬。陈逸卿还兼任着几家美资公司的买办职位,在老美的强力干预下,陈并没有被关进上海县那暗无天日的看守所,而是羁押在"中外合作"的特别法院"会审公廨"内。后世的史家多将此解释成美帝国主义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为"汉奸"护短,其实,陈经手了太多与美资公司相关的业务,只有把他控制在手上,美国人才能弄清那一盘糊涂账,在这场金融风暴中保护自己的利益。

陈逸卿好歹有美国人罩着,但自己既在朝中无人,又无海外关系,施典章此时最后悔的,就是没早当个"裸官"或"裸商",早些把家眷安顿到香港,办好洋护照,一旦"风紧"就能"扯乎"。

上海硕鼠仓

9月25日,还没来得及出逃的施典章,在上海被两江总督张人骏、江苏巡抚程德全所派的"专案组"实行了"双规"。唯一值得他欣慰的也许应该是:虽然只有"厅局级"的身份,他的案件却是由大清最高领导、溥仪小皇帝的老爸、摄政王载沣亲自批示查处的。

专案组本来以为办的是一件渎职案,清理清查的结果却令他们大吃一惊:这根本就是一件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的贪污大案。

除了违反规定在钱庄超额存款外,施典章还涉嫌侵吞公款,数额高达百万两。

根据公司账目,施典章在正元钱庄所存公款应为50万两,但钱庄方面却只认账40万两,并且向专案组提供了一张加盖着川路公司专用印章的收据:施典章已经取款10万两。同样,在存放了38万两公款的兆康钱庄,专案组也发现施典章已经取走了其中的10万两,余额仅有28万两。而这两笔共20万两的取款,在公司账簿中毫无记载。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