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旅顺大屠杀因清军抵抗 西方大发战争财
乘机卖军火牟利 逼签不平等条约
西方列强借甲午大发战争财
陶短房
虽然甲午战争的参战方是中国清朝和日本,但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西方列强从来没有袖手旁观。无论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英国,还是试图挑战前者地位的法国、沙俄,或是在亚洲根基未稳的德国、美国,都将中日间的这场战争当成谋取本国利益的最好机会。
英国态度摇摆影响战局
英国不仅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也是首屈一指的军火贩子。甲午战争期间,日本联合舰队除"松岛"号、"严岛"号、"桥立"号三舰外,其余战舰要么是英国造船厂建造售给日本,要么是日本引进英国技术和现成装备自行建造;而北洋水师参战舰船中,除了定远舰、镇远舰、济远舰、平远舰外,也都是从英国引进。可以说从甲午战争伊始,英国就脱不开干系。
英国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变化,更直接影响战局走向。甲午战争的导火索是朝鲜东学党事件。最初英国摆出"居间调停"、"两边干涉"的姿态。英国和沙俄曾联合提出,由他们出面协调中日同时从朝鲜撤军,让朝鲜自行解决内政问题,这也让李鸿章和清廷在战争开始前和开始之初,将希望寄托在"国际调停",尤其英国调停上。
英国的确也有理由介入。作为既得利益方,它希望维持现有的远东地缘政治格局,让中国和日本保持均势。此时中英两国关系密切,英国人赫德长期把持中国海关,使英国不仅得以从中国汲取源源不断的利益,而且还能深入影响中国政局;而日本则逐步取代中国,成为英国军火在远东的最大买家,这也让英国在中日间难以取舍。然而沙俄很快改变主意,宣布退出对朝鲜事务的介入,让英国感到措手不及,并旋即也停止调停工作。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