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派使者前往日本被拒 愤而出兵征讨
此时,忽必烈确实已被日本人的"傲慢"弄得茫然失措,心烦意乱。他决不允许他们一直这样公然蔑视他,反抗他。他的双重角色,无论是作为蒙古大汗还是作为中国皇帝,都不能容忍被一个小国如此羞辱。蒙古风俗要求适当招待外国使节,而中国传统则要求所有国家接受中国皇帝为天下共主。这样明晰的天命意味着,忽必烈不能继续容忍他的使节在日本受到怠慢。然而,在决定动武之前,他再一次派遣使节到达日本。他选派的特使赵良弼(1217-1286)于1272年春出发,并于同年的10月在九州岛东岸的今津町登陆。当他觐见日本天皇的要求被粗鲁地拒绝后,他发出了最后通牒:日本天皇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对忽必烈的信函作出反应。日本天皇愿意对蒙古作出一个平和的模棱两可的回答,但幕府拒绝任何妥协。镰仓的武士占了上风,他们把中国特使驱逐出境。幕府的粗暴无礼被描述为"等同于宣战"。
赵良弼于1273年6月返回中国,向忽必烈报告了日本的风土民情,可能还包括防务情况。赵良弼描述了他在日本受到的羞辱,这深深地激怒了忽必烈。他不能再耽延,因为耽延只会使日本人更加肆无忌惮。在赵良弼返回前几个月,蒙古人刚刚在襄阳取得了征宋战役的重大胜利,因此忽必烈可以抽调一小部分军队前去征讨日本。同时,他的对日战役也是他征宋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也是必要的。日本人一直积极地与忽必烈的夙敌南宋开展贸易活动。击败日本人,他便能切断两个劲敌之间的联系,从而削弱南宋。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