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呕心沥血培养小叔子光绪当皇帝的隐情
用古话说,她和这孩子简直生来相"克"。相处时间越长,她感觉越别扭。她十分反感载湉期期艾艾、怯懦退缩的神情。不论从哪方面看,载湉都不像一个雄才大略的料。
没办法,这就是大清的命吧!
失望归失望,太后对载湉这个亲外甥还是尽心尽力的。同治皇帝是在奶妈的怀中长大的,那个时候,她正忙着浓妆艳抹、争风吃醋,无暇顾及襁褓中的婴儿。现在,已经失去争宠任务的她把对同治的一份歉疚都还给了光绪。后来她回忆说:"皇帝入承大统,本我亲侄。从娘家算,又是我亲妹妹之子,我岂有不爱怜之理!皇帝抱入宫时,才四岁,气体不充实,脐间常流湿不干,我每日亲与涂拭,昼间常卧我寝榻上,看着天气寒暖,亲自为他加减衣衿,节其饮食。皇帝自在醇王府时即胆怯,怕听到大声特别是雷声,每有打雷下雨,我都把他搂在怀里,寸步不离。皇帝三五岁后,我每日亲书方纸,教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
慈禧是一个现实主义者。选择既不能更改,她所能做的,只有给这个孩子以最好的教育。刚刚五岁,她就迫不及待地给小皇帝开了蒙,请了状元出身的翁同龢为师,并制定了极其严格的学规。她经常召见师傅,详细询问学业进展情况。光绪十一年,当发现小皇帝的作文颇有可观之处时,她当即降旨,从此之后,把"(皇帝)每日所作诗、论及对子,均缮写清本,随功簿一并呈览"。在繁重的政务之余,还把检查批阅皇帝学业作为自己每日必修的功课。
有充分的史料可以证明慈禧太后对光绪的培养是尽心尽力的。每一个专制者对继承人的期望都是既听话又能干。活着的时候,可以绝对控制;百年之后,又可以挑起大梁。对于控制这个天性柔弱的孩子,慈禧很有信心,因此她着力更多的是发展他的才干。从很早开始,她就有计划、分步骤地培养光绪的政治兴趣和能力。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