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沉睡在历史深处的军队
内外城垣间,仅陪葬坑就有400座,除兵马俑坑外,还有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吏俑坑、青铜水禽坑,以及各种附葬坑。此外还有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石料加工场等等,包罗万象,这是一个国家在为他殉葬。
据司马迁描述:始皇陵地宫幽深,地下泉水叠了三层,有机关运转,水银灌输其间,以示江河湖海及帝国版图,穹顶绘饰天文星宿,真可谓天地人大全了。始皇在位36年,修墓36载,夫役70万,工程用土取自渭河北岸的仲山、峻峨山。当两山被夷为平地时,一座帝欲冢便凭空托起一座大山。有诗曰:暴君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坟墓,他要埋葬中华民族。
帝欲冢至今矗立在那儿,洛阳铲还未触及到他的神经末梢。仅仅兵马俑坑,便足以显示了中国专制帝王的煊赫,可与东方专制帝国的另一极埃及的金字塔相匹敌。随意调动夫役,任意索取时间,追求浩大奢华,正是东方专制集权的效率。
专制集权的行事作风,具有劳动力密集低成本低的特征。它最擅长的拿手好戏,就是不需要繁复的理性程序便能调动全天下的人力达到一己之目的。修水利,筑长城,造坟墓,统一六国,一切出发点都与君主的个人利益以及被绑架的"国家利益"挂钩,而不用考虑对某一个个体生命是否有意义。西方人因无法体验专制集权对人民的动员力以及由高压而产生的高效,所以,对矗立在眼前的一个接着一个接踵而来的无休止的巨大工程惊叹不已,甚至会感到不可思议,以致于产生埃及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联想。
只有集权的力量才能使全天下一致,实现大一统。商鞅在秦国变法,最成功的就是把全民都变成了士兵。商鞅变法在集权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提供了集权军事化管理国家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强调集体的力量,不允许个体强大,因为个体的强大需要自由的支撑,而自由则是瓦解专制集权体制的因子。
电影《英雄》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怕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场景。黑压压的人海战术,还有连弩、排弩射出的箭矢铺天盖地,表明了导演张艺谋对专制权力的理解非常到位,似乎曾身临其境。也许他真与那位《古今大战秦俑情》中的将军有着前世今生的缘分,难以言喻。中国春秋时发明了单弩,至于使用连弩或排弩,据史载是始于西汉李陵战于匈奴,而不是秦国。但张艺谋一定要在秦时代使用这种排弩,也许是出于排弩之势能够更好地表现专制权力的密集和疏而不漏吧。
有一把秦国镶嵌云纹弩机为证。机身侧铸篆体铭文十一字,记作弩于秦王政廿三年制,这一年是公元前224年,还有三年秦始皇就统一中国了。上面还铸有主管官吏及制作工匠的姓名,典型的秦国风格。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也许是墓主收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