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张廷玉父子:王岐山推崇的反腐名臣
2014年8月,王岐山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和委员交流时,有人提到反腐以后,基层干部不作为了,不干活了。王岐山表示,相比而言,乱作为影响更大,当前整治乱作为具有紧迫性,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整治不作为。
张氏父子虽然一直谨言慎行,但并没有"不作为"。当年,康熙为削藩常常召集张英等大臣商讨对策。张英总是晨入暮出,勤恳供职,凡有关民生利弊、四方水旱之情事,皆知无不言。
在距六尺巷不远的文庙里,坐落着桐城市博物馆,那里有雍正赐给张廷玉的一枚铜质印章,上刻着"御赐调梅良弼"。张泽国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调梅是宰相的代名词,良弼就是优良的辅佐。这枚印章就是雍正称赞张廷玉是自己的肱骨大臣,是最得力的助手。"雍正八年,因西北战事纷起,设军机处。张廷玉任军机大臣,对军机处的性质、官职、职能、纪律等方面做了严格规定。由军机处办理的事情,不问大小,"悉以本日完结",决不积压。他有时坐在轿子里,仍批览文书,"进止无一事壅滞"。雍正称他:"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未能也。"
张泽国评论道:"老宰相和小宰相身上对今天最有教益的品质,还是儒家的根本思想,居朝为官,就是要清正廉洁,进退得宜,有所作为,从不忘记'以天下为己任',这也是古往今来的官员们应当共同追求的。"
雍正赐给张廷玉的"御赐调梅良弼"铜印。
治家之道:聪训传家,先泽长存
家族式腐败是当前腐败问题中一大顽疾。中央党校林喆教授曾说:"在一次中纪委的座谈中,中纪委的一位负责人说,他们现在查办腐败案件,最终结果通常是家破人亡。这反映出,当前腐败案件的一个特点,是'家族化'。可以说,在腐败官员背后,几乎很难找出一个完全清白的家庭。"
对此,王岐山在去年1月举行的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去年11月,中纪委网站刊文指出,"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财产、出国(境)等有关事项公开制度的试点",同时抓紧制定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办法,加强报告核查结果的运用和违规惩戒力度。今年10月,由中纪委和最高法等8家单位的负责人组成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未来将通过建立动态的外逃人员数据库、加强国际反腐败执法合作等方式,压缩外逃官员的生存空间。
回顾历史,陈廷敬在遇到家属腐败时主动回避,而张氏父子则更进一步,不让家属腐败问题发生。"张英当过多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一旦考试开始,他进入考场,几个月都不能出来。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家里有时连糊糊都没得吃,他的夫人姚含章不愿意找别人借,也不愿意声张,就把自己的首饰拿到当铺去当,用换来的钱买一点面粉,熬过那段时间。"张泽国说。
张泽国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姚含章出身于桐城的名门望族,是一个才女,还著有诗集。一次,邻居家的丫鬟到张家转达自家夫人的话。进了张家门,她看到一个妇人,穿着有补丁的衣服在做女红,以为是张家的老妈子,上前问道:"你家夫人在哪儿?"谁知妇人回答说:"我就是啊,你有什么事?"张泽国说:"可见姚夫人多么朴素,做着和普通妇女一样的事情,一点也不像是官太太。"
张英不管是暂住乡里,还是久居京城,都要求家人精心筹划一年的费用,将其分为12股,每月用一股,每月底总结所余,"别作一封",用来应付贫寒之急,或者"多做好事一两件"。
"老宰相每年生日时,都不设宴庆祝,而是由姚夫人做一个如果操办生日要花多少钱的最低预算,再把这些钱攒起来,每年都攒,到了一定数量,就购置衣被、粮食,用来在荒年时赈济族人,以及社会上的饥民、灾民。"张泽国说,"老宰相平时自己那么节俭,但对老百姓,却如此慷慨。"
张家人的名字起初并没有拟定排辈字眼,张英的后人修族谱时才定下一句排辈的韵文--聪训传家,先泽长存。"张英原来的书房叫聪训斋。这句韵文的意思,就是将老宰相的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祖先的恩泽就能够长存。"
张英和夫人以身作则,张家也形成了乐善好施的风气。"张家的子侄曾经在桐城建过两个粮仓。大家平时出钱,在丰年的时候买一些稻谷,放在粮仓里。到了灾年、荒年,就把粮食拿出来赈济灾民。灾民可以先把粮食拿走,丰收了再来还,真要没有粮食偿还,也就算了。"
张廷玉继承了父亲的治家观念。一次殿试,雍正审阅试卷时,看到原判为第五名,属于二甲的文章胸怀气势很大,就将其提到一甲第三名,等考卷一拆封,发现这原来是张廷玉大儿子张若霭的考卷。张廷玉知道以后,两三次恳辞,表示天下人才众多,三年一次大考,个个都盼鼎甲。他自己已居高位,儿子又登一甲的第三名,占天下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请列二甲,愿将一甲之荣让于天下寒士。雍正不得已同意了张廷玉的请求,并发了一道很长的圣谕,表扬张廷玉的这种精神。"张英在六尺巷故事中的谦让之风,在张廷玉身上也有突出体现。"张泽国说。
张氏父子的治家之道,无不隐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王岐山在第十八届中纪委第四次全会上说:"中华传统文化是责任文化,讲究德治礼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基因,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把握文化根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
2014年11月25日,桐城市龙眠河上的良弼桥,张廷玉曾捐资修建。
做人之道:立品、读书、养身、择友
王岐山参观过六尺巷后,中纪委网站上接连发表了两篇文章:《德法相依 相辅而行》和《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前一篇文章提到:"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一些干部没了人形,根本问题都是出在'德'字上,缺德了!为政以德,正心修身。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心存敬畏、慎独慎微,讲规矩、守戒律,决不能无法无天、胆大妄为。"后一篇文章则提到:"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
张英的不少言论记录在《聪训斋语》一书中,这是张英对自己一辈子修身心得的总结。曾国藩就对《聪训斋语》推崇备至,要求子孙后人终生诵读。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安徽省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张英在书中给出了四纲十二目的"座右箴",四纲即"立品、读书、养身、择友",十二目即"戒嬉戏,慎威仪;谨言语,温经书;精举业,学楷字;谨起居,慎寒暑;节用度,谢酬应;省宴集,寡交游。"
张氏父子青少年时期,勤奋苦读,深谙儒家经典。张泽国说:"学习是他们修身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习得正确的价值观。"
二月河也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谈及教育在吏治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方面应该同心协力,使我们的孩子在年幼时就明白,自己将来如果做官,应该怎样做人。我父亲当年就跟我讲,你要当薛仁贵,吃饱了饭好给国家卖命,为国家出力;我母亲则讲,你将来如果强势了,也不要欺负人,不要去贪人家的东西,要好好过日子。这些基本的家庭教育,对我影响特别大。"
王岐山在提出"谁敢继续我行我素,就要付出代价"这样"狠话"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对领导干部进行思想教育、观念渗透。
2014年7月22日起,中纪委网站推出"聆听大家"系列访谈,至今已邀请二月河,知名作家冯骥才、陈忠实,知名戏剧家尚长荣交流访谈,从中华历史与文化谈到时下的反腐问题,谈到在全国的领导干部中弘扬正气。陈忠实提到:"将入党时庄严的誓言永记心间。"二月河则表示:"家庭荣誉、社会尊崇也是官员的收入。"
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二月河再次提到这一观点:"我曾经对一个军级干部说过,你的下级,师长、团长见了你,要给你敬礼,难道这是你与生俱来的权利?那不是你父母给你的东西,可以说这是因为你做了官,你拥有了这种社会地位,得到了这种必要的尊重,你应该把这看成社会给予你的东西,看成是你自己的收入。他说这是软收入,我说不对,这是最硬的收入。官员个人的身份,所具备的地位,所获得的荣誉和荣耀,都可以说是一种收入。现在我们的很多官员,算收入的时候,只算金钱和财产上的收入,这等于舍本逐末,很要不得。"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采访张泽国时,他指向窗外说:"看,龙眠河上的那座桥就是张廷玉捐资建的。这座桥叫紫来桥,也叫良弼桥。以前要进东城门,需从桥上过。但山洪暴发时,桥很容易被冲毁,从元代到清代,这座桥不知修了多少次。张廷玉少时回家乡,看到来往的行人涉水很困难,就决心将来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把这座桥修起来。
后来,雍正送给张廷玉1万两银子,让他在家乡给父亲建一座祠堂,祠堂建好后,钱还剩下一半多,张廷玉又自己凑了些钱,加上族人捐的一些钱,整整用了3年半时间,终于建成了这座桥。桥的质量很好,虽然后来桥体有部分损毁,但现在的桥基还是当年打的,非常坚固。"
数百年过去了,良弼桥今天依然在为河两岸的行人提供方便,人们也依然铭记着建桥者的功绩。或许,这就是二月河所说的官员们"最硬的收入"。如果领导干部所追求的都是这样的收入,也就真正做到了"不想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