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战国历史的拐点
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战国时代的秦赵长平之战,秦胜赵败,赵卒被斩杀活埋者达四十五万人,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衰败。
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战国时代的秦赵长平之战,秦胜赵败,赵卒被斩杀活埋者达四十五万人,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衰败。其导火线是赵孝成王听信平原君接纳韩国上党太守冯亭的投降,赵国虎口夺食,占有秦国的胜利果实,被司马迁批评为"利令智昏"。实质上,赵韩唇齿相依,赵救韩,实为自保。赵王接受冯亭之降,原因有三:其一,从地理态势增强邯郸西部的防务,上党入秦,邯郸的门户洞开,此所谓唇亡齿寒,赵不可不保。其二,秦兵东进,意在吞并各国,东方各国都清楚,与其坐等秦国各个击破,不如联合一拼。东方各国又想联合,又不敢联合,因为谁先联合,秦又会先攻谁,于是各国处于两难选择。如今秦兵到了家门口,韩国又入地,入地增赵形胜,于是赵不惜一战受韩地。其三,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二十万大军攻韩,赵援救,秦赵阏於之战,赵胜秦败。此时赵国为三晋之首,有与秦抗争的能力。
战争场面图
综上所述,平原君主张接纳冯亭是正确的决策。司马迁批评平原君"利令智昏",是警惕人们,不要无故受益,天上不会掉馅饼,这也是对的。
1、天降馅饼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韩国上党太守冯亭上书赵王说:"韩国无力守上党,(韩王通知)投降秦国。但上党的官民都愿归附赵国,不愿做秦国的臣民。今冯亭献上上党郡十七座城邑的地图、人口数额,全体官民向赵王叩头,再叩头,请赵王赐福上党人民,听候赵王的裁夺。"
赵王大喜,立即宣召平阳君赵豹入宫,通报这件事,征询赵豹意见,是否接纳冯亭。
赵豹说:" 圣人甚祸无故之利。意思是说圣人把无故发横财看做最大的祸害。这块烫手的山芋拿不得,一定有祸患。"
赵王说:"冯亭感念我赵国的德泽,怎么能说成是无故呢?"--赵王自认他的德泽远播,圣人所谓徕远人也!
赵豹说:"秦国蚕食韩国土地,切断了上党的通道,认为上党已是囊中之物。秦国攻韩付出了很大代价,这不明摆着是秦国出力、赵国得利吗?这种便宜事,即便是大国欺负小国,小国也会反抗的。如今秦强赵弱,是弱国去夺强国的口中食,这怎么不是无功受禄、无故得利呢?再说秦国,攻韩国三年,把灌溉耕地的水都用来在运输渠中运送军粮,秦国政令畅通,军力强大,急红了眼要夺韩地,赵国插一杠子,难道不是招祸吗?"
赵王说:"就按你说的,不就是要打一仗吗?即使是用百万之军,攻城略地,穷年累月,还攻不下一座城池。这不费一兵一卒,坐享十七座城,又是送上门来的,是多么大一笔财富啊!"
当时的形势是,秦国是超级大国,不断向东扩张,志在统一天下。往远处说:
--在十六年前的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打楚国,夺取大片地方,攻破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国向东迁都到陈(今河南淮阳),楚国破碎。
--在十二年前的公元前274年,秦攻魏大梁,杀死魏兵四万。
--在十一年前的公元前273年,秦将白起打败赵魏联军,杀魏兵十三万,活捉赵兵两万,全部沉入黄河。
--在三年前的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元年,秦军大规模攻赵,夺走三城,齐兵来救,秦国退兵。
--就拿这次战争来说:秦国在三年前就发动了攻韩之役。先是,白起攻韩,拿下陉城等五座城池,杀韩卒五万,史称秦韩陉之战(陉在今山西曲沃境内),第二年,秦兵攻打南阳(今河南济源,原魏地,当时由韩、赵掌管)太行道(羊肠坂道)。第三年,秦兵攻下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韩都与上党的太行道。冯亭降赵,其目的是引赵为援,韩、赵共同抗秦。
如上所述:秦、韩已经攻战三年,眼看口中食为赵所取,秦国当然不答应,赵国接受冯亭之降,就一定要与秦大战,赵豹说:无故贪利是大祸。赵王说:得十七座城池增强赵国力量,不惜与秦战。
赵豹出宫,赵王宣召平原君赵胜(赵王之弟,任相国)、宗室赵禹进宫商议此事。平原君、赵禹两人说:"动员百万大军,经年累月攻不下一座城,一下能得十七座城,这是大利,机不可失。"于是赵王下定决心,接纳冯亭。赵王为了表示极为看重,派最高国务大臣平原君赵胜到上党受降。以三万户封太守冯亭,以三千户封各县城县令,世世为侯。其他官吏加爵三级,人民每人赐金六镒。上党为赵地后,赵国派廉颇为大将入援上党。
冯亭辞封说:"我冯亭受封有三不义:我为封疆大臣,无力守上党,不能死难殉国,一不义也;韩王命我降秦,我违背主命降赵,二不义也;我受封等于是出卖国家土地,个人得利,三不义也。"--冯亭预料秦、赵之间将有一场恶战,是他将给赵国带来重大灾难,所以辞封。
2、老将持重
秦将白起是秦国名将,诸侯闻之胆寒。白起作战非常野蛮,他大规模杀降,或活埋,或斩首,或沉入黄河。秦国东进从公元前364年的石门之战起,到公元前234年的平阳之战止,一百三十年中,共斩杀六国士卒一百六十七万人,单是白起率众人斩首坑杀的即达九十万人。史称秦国为"虎狼之国",称白起、王翦为"豺狼之徒"。由此可见,那时战争之酷,秦军之野蛮。
秦军野蛮作战有以下原因:
(1)秦崛起于狄戎之地,遗游牧抢掠残杀之风。
(2)商鞅变法后,以杀敌首级论功,勇战者奖,怯敌者罚,要求人人争死疆场。
(3)以野蛮杀戮震慑敌人。这同时也增加了战争成本,迫使敌人拼死抵抗。这种野蛮战法是一把双刃剑。
由上所述,秦人作战拼的就是实力。赵得上党,增强国境的安全系数;秦要东进,更要复仇,打击抢夺者。双方都将拼全力。公元前262年双方调兵遣将,沉寂了两年对峙终将有所动作。
公元前260年四月,秦赵两军对阵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秦军前线统帅为王龁。
--四月前锋接战,秦军阵斩赵军裨将赵茄。
--六月,秦军攻破赵军两座哨卡城堡,杀了四个赵军尉官。
--七月赵军坚壁固守,秦军又攻破赵军营寨,夺取了西垒壁,又杀了两个尉官。
赵军连败数阵,廉颇避其锋芒。赵将廉颇是一位沉稳持重的大将,秦人很怕他。秦军多次挑战,赵军岿然不动。赵王多次下达出战令,廉颇仍然不出,秦军无可奈何。
3、秦施反间计
秦军远道进攻,持久不利,强行进攻打不破赵军坚壁。双方对阵军队超过百万。双方持久都是巨大的消耗,赵王也急于求战,秦军更急。但持久战对赵军有利,廉颇坚壁以待,无疑是正确的战略。秦军如何打破僵局呢?
秦相范雎,展开外交攻势,他派出大批间谍到赵都邯郸,用千金厚币行贿赵王左右及用事大臣,说廉颇的坏话,又散布流言,说秦军最害怕"马服子"为将。马服子,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十年前(公元前270年)的阏於之战,就是赵奢为将打败秦军的,当时赵将廉颇、乐乘都不敢为帅,赵奢一战成名。他的儿子赵括好读兵书,好骑马射箭,又好夸夸其谈,认为天下善于用兵的人都不如他。赵括和父亲赵奢辩论兵法、战略,赵奢都说不过他。但赵奢评论,赵括是纸上谈兵,断言赵括为将必败。但在社会上赵括却有很大的名声。秦人抓住赵王急战和赵括的虚名,反间计得以成功。赵王下令召回廉颇,用赵括为全军统帅。
4、临阵易将
临阵易将,犯兵家之大忌。但事实证明主帅连打败仗,必须易将才能扭转败局时,应及时换将。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军在北非战场,连连败北,丘吉尔改任蒙哥马利后,扭转战局。苏德战场,苏军连连败退,到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生死关头,斯大林改派朱可夫,转败为胜。如何易将,关键是分析胜败原因。如果优势战败,这个将必须换;如果即将全线崩溃,或主将一筹莫展,此时也须换将,打开新局面。长平之战,秦强赵弱,秦军又挟乘胜之威,硬拼打阵地战,赵军不敌是正常现象。况且廉颇没有败,只是前沿接触,试探性战斗,不成即改变战略,坚守疲敌,秦军强势一筹莫展。因为攻守形势,兵力悬殊。攻方三倍于敌,才是平手,五倍于敌才有必胜把握。秦军没有这么大的优势。赵军在第一线四十五万人,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了。秦军作为攻方,第一线差不多只能与赵军相当,约五十万人,只是气势更胜,战力更强,但优势有限。后勤供应,秦军不如赵军,秦军战线长,久拖不利。廉颇的坚守不战,消耗秦军士气,待其疲,克敌制胜,无疑是正确的战略。再说廉颇已经遏制了秦军的攻势,赵王换将,实属不妥。
这时换将意味着改变廉颇的正确战略,是绝对错误的。改坚壁为进攻,也就是以短击长,蔺相如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上书赵王说:"赵括徒有虚名,他只会读兵书,不懂得临场变化,打仗按书本,好比弹奏琴瑟,用胶把弦柱粘牢,只能弹出一个声音,哪成乐曲。"(《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弹琴拉二胡,音调的高低要靠调节弦柱的松紧来转换。琴柱将弦转紧,则音急调高,琴柱将弦调松,则音缓调低。如果调弦的柱被胶粘牢,不能调弦松紧,只能弹奏一个声调,就不成乐章了。比喻赵括带兵,只懂一味进攻、蛮干,改变廉颇的战法,必然要失败。由于当时蔺相如生病,没有人可以强谏赵王,他的一纸上奏,没起作用。
这时,赵括的母亲也上奏说:"赵括从小就喜欢夸夸其谈,他的父亲曾说,'我这儿子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会打仗,他若为将,兵败国亡的祸就要发生'。"赵王仍然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