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的延迟退休:礼记记载70岁退休
拒绝退休,因为退休后会出现生存上的尴尬事
现在许多人之所以对延迟退休有议论,是因为担心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达不到预期,不能保障退休后的生活。在古代,"职工"则是因为养老金缺乏保障而拒绝退休,其中不乏一些退休后出现的生存上的尴尬事。
汉朝的宋均,从小就"好经书,通 《诗》《礼》",15岁入仕,曾官至河内太守,退休后靠跑到颍川去做客座教授,靠为学生讲学维持生计。还有世代都是郡吏的孟尝,在合浦太守任上因病退休,因为没有收徒讲学的本事,只能下田耕作。有个在京师做尚书的同乡向皇帝推荐他重新做官食俸,皇帝不理会,于是孟尝做了大半辈子的自耕农。
唐代的例子更多。如孟郊贾岛都以诗风清峭瘦硬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又都是在副县职任上退休,最后都因生活无着、贫病交困而死。韦应物因病从栎阳(今陕西临潼)县令任上退休后,因没有住房,便只能借住长安西郊的善福寺苟延残喘。还有名列"初唐四杰"的卢照邻,在新都县尉一职上退休后,寓居太白山的一个草屋,穷困潦倒。卢副县长没有家底,又没有养老金,全靠朝中显宦不时送来药品衣物,才屡次渡过难关。
小官也就罢了,在宋仁宗时期做过宰相的杜衍,退休后同样因为没有养老金而非常困顿。杜衍为官清正,一生"不殖私产",退休后没有住宅,便长期借居南京(商丘)车院(教习驭车技艺的单位,近似后世的驾校),直到去世。
这种情况直到明朝时期才得到改善。明初规定,三品以上官以本品致仕;四品以下并现职任满三年而无大过者,可升一等致仕;若有过而不称职者,以原级致仕。
致仕官在礼仪上受尊重,在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该品的礼遇。明初执行"仕官食原俸"的规定,但不久就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不领取俸禄、但享受本品豁免赋役的权利。如果家中实在贫寒到不能生存,则"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退休官员的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之后的清朝也基本延续此种制度。
大部分官员自觉请辞,有的甚至年龄还不到,也主动让贤
然而,大部分历朝官员一到退休年龄都自觉请辞,有的甚至年龄还不到,也主动让贤。在古代,提前告老还乡的情形并不罕见,只要官员提出申请,皇上一般都会恩准。明弘治年间,明孝宗就曾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古代官员们提前退休的原因主要是身体情况欠佳,如唐代开国名将李靖,因伤病缠身的缘故,提前在64岁时就"告病还乡",被皇上恩准。
当然,也有一些官员提前隐退是为了规避政治风险,比如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成功剿灭吴国,一雪前耻,但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是该急流勇退的时候了。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他携带金银细软,率领家属和仆从,驾一叶扁舟泛于江湖,成功跳出了那片是非之地,实为明智之举。明朝的开国功臣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但他并不居功自傲,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于是在洪武四年,他刚满60岁就要求退休,还写了一首打油诗表明心志:"买条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世间万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朱元璋很高兴地派人把他送回了家乡,还给了不少赏赐。
还有一些官员提前退休是因为自己本就无意于功名利禄,比如我们熟悉的陶渊明,一生向往田园生活。还有南朝梁代的陶弘景,36岁便提前退休,自号"华阳隐居",过起了逍遥的隐居生活。梁武帝即位后,派人请他出山做官,陶弘景便画了两头牛,一头牛悠闲自在地吃草,另一头却被人套着笼头,牵着鼻子鞭打驱使,他还在画上写了首诗:"眼前流水自悠悠,歇卧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陶弘景借画和诗表明自己归隐山林的决心。
梁武帝一看,深知其意,虽没有请他出来为官,但梁武帝还是经常以书信方式请教朝廷大事,因此陶弘景还被人称作"山中宰相"。
正所谓"无官一身轻",清代乾隆年间的"刘罗锅"刘墉被我们熟知,他退休后曾写了一副对联:"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消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由儿辈担当。"悠然自得之情一览无余。当然,退休也并非人生的终点,而是崭新生活的开端,如今老百姓们退休后或接送孙子,或写诗作画,或遛遛家雀,或拉拉二胡,或发挥余热,或游遍河山,忙得也是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