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古代史

川盐古道荆棘路:四川井盐如何外运

时间: 2016-04-15 18:15:25

川盐古道入鄂、入滇、入黔、入湘,与沿线各个水陆运盐口岸连结起来,构成庞大的川盐运输网络,而活跃于盐道和商镇上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盐商和盐工。

滟滪如樸瞿塘深,鱼腹阵图江水心。大昌盐船出巫峡,十日溯流无信音。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范成大卸下四川制置使(执掌军政的地方高官)一职,乘船顺长江东下,辗转回老家苏州休养。瞿塘峡口的滟滪堆,鱼腹浦上的八阵图,沿途所见风物名胜,让这位诗人兴致勃发。更重要的是,他告诉我们,至少840年前,运送川盐之船已在三峡航道上来往穿梭了。

《天工开物》中的制盐工业
《天工开物》中的制盐工业

千百年来,长江及其众多支流,都是川盐尤其是自贡井盐外运的重要水路通道。当然,它并非唯一的通道。

丝盐茶马铜 路通财也通

通常所说的"川盐古道",源头起于四川(包括今重庆)东部及南部产盐区,跨越川、鄂、湘、黔、滇各省,几乎贯穿整个中国中部与西南腹地,它不仅仅是一条运盐之路,而是数千年间逐步成型的庞大综合运输网络。

比如川盐入鄂。且不说南宋时"大昌盐船出巫峡"的遥远历史,近代以来两次"川盐济楚"(太平天国与抗日战争时期),川盐古道都对中国的命运走向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川盐入鄂之路,有"四横一纵"之说,"四横"即长江线、汉水线、清江线(鄂西南)和酉水线(川鄂湘交界),"一纵"即由万县、奉节等长江盐运码头出发,经陆路翻越大山到湖北恩施,再到湖南凤凰等地。

自贡盐场(含富顺)之盐,因地利之便,主要由长江线、清江线入鄂,又以长江线最为重要。自贡井盐在流经境内的荣溪河装船后,顺沱江进入长江,经重庆、万县,过三峡,东抵宜昌、武汉等盐运码头。

众所周知,长江下游是淮盐销区,上游是川盐销区,中游自宜昌到洞庭湖流域,则是川盐、淮盐争夺的市场。有意思的是,国运昌盛之时,中央政府一般采取压制川盐、鼓励淮盐的政策,国运衰败之际,长江上游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中央政府又靠川盐救国,鼓励川盐外运,故有"国衰则川盐兴,国兴则川盐衰"的怪现象。自贡盐业得以凭借两次"川盐济楚"之机极大繁荣,很大程度上是由长江中下游航道不同时期运输能力的变化所决定的。

又如川盐入滇。川盐大量输入云南的时间,晚于其他地区,原因之一是直到元代以后,云南才全面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与内地连为一体。明清两代到民国时期,自贡富荣盐场及乐山犍为盐场、盐源黑白盐井(属今凉山自治州)、芒康县沙盐井等所产川盐,主要销往靠近这些产盐区的滇东北、西北地区。

在清代,以富荣盐场及犍为盐场为中心的川滇古盐道"东部商道",与史上有名的"滇铜京运"所走的川滇路段大多相合。富荣之盐取道沱江南下,辗转经泸州,入永宁河运至云贵川交界的永宁口岸(今叙永)储存,而云南东川(今属昆明)所产之铜,大多由马帮载至永宁换舟,运铜之马回空之时,顺道驮盐回东川、昭通等地。

川盐入滇古盐道,与南方丝绸之路、川滇藏茶马古道以及东川滇铜古道多有重合,丝、盐、茶、马、铜在同一古道上交替穿行,可谓蔚为奇观。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