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的大航海时代
宋高宗从海路逃到温州,在江心屿上望海潮,望了数月,猛然开窍,发现"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更何况,天子府库取之于民终究有限,不如向外商取用,也许无穷尽。
在欧人航海来到中国之前,中国已有过一个大航海的时代。
据近人徐继畬《瀛寰志略》讲,中国人,因通西域始于汉而称汉人,以下南洋起于唐而称唐人。不过,唐以前的海外贸易,基本为求奇异之货,夸上国之仪,还是朝贡关系,唐以后,转向市场经济,重在贸易关税。
出土的宋代海船
有宋一代,因辽、金压迫北疆,而西夏又阻断西域,贸易掉头转向海外。于是乎,下海!下海!使海域大开,塞翁失马竟然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因此,有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很敏锐,他说,唐朝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是近代化开端。西方学者也指出,宋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一个新社会诞生了,其基本特征已然近代化端倪了。
南渡后,宋高宗从海路逃到温州,在江心屿上望海潮,望了数月,猛然开窍,发现"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更何况,天子府库取之于民终究有限,不如向外商取用,也许无穷尽。一到临安,他便号召对外开放,且向海外招商,不光以招商引资为基本国策,更以开拓海疆为发展战略。
从那时起,中国人就与阿拉伯人一道,控制了印度洋的海权,宋高宗鼓励海商打造海船,购置货物到海外贸易,还在海岸线上,每隔30里,就建立一个灯塔导航系统,引导航行的海船,并请商人协助,组成了一支舰队,这支舰队,足以取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长期掌握的制海权。
但南宋航海,多为商船,其目的在于经商,所以"以巨商为纲首、副纲首",与后来的郑和下西洋以官船而非商船,以官员而非商人不一样。海舶多大船,可载数百人,因海外多盗,船大人多势众才敢航海;另外,当时南洋岛国虽无商税,但贿求繁多,名目为"献送",不论货物多寡,一律都得"献送",所以跑一趟小船不利。
船大不畏风浪,就怕搁浅,所以常用"鬼奴",指黑人,他们善游,入水可不瞑目,一旦船漏,即命"鬼奴"手持刀絮,泅水补之。还有一种"舟师"引航,只要取海底泥闻一闻,他便知船泊何处,至于夜观星,昼观日,阴雨的日子看指南针,已是常规。尤其用针路辟航道,替星象之后,航海之人便把星空留给了信仰,因而重番僧,遇难则祷。
这是北宋宣和年间,朱彧在《萍洲可谈》里向我们介绍的情况。
他还说,船载货物,多为瓷器。这从唐中期就已开始,1998年,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打捞起一艘唐代沉船,船载货物67000多件,98%为瓷器。因为沉船附近有一黑色大礁岩为标记,遂以"黑石"命名,为"Batu Hit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