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楚国公子围大军压境为求婚
背景:女方的国家经常被男方的国家欺凌
婚姻大事,必须对双方的家庭背景都得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先来介绍男女双方的国家背景。楚国和郑国,谁大谁小,谁强谁弱,这个就不用唠叨了。而当时女方国家的处境是很艰难的,夹在楚国和晋国两个大哥之间,但大哥只能认一个,认了这边得罪那边,想要两边都不得罪,结果是两边都得罪。
举个例吧,就在这次公子围武装娶亲之前56年,即公元前597年,郑国因为扛不住晋国的威逼利诱,在没有告知楚国的情况下--敢告知吗--私自和晋国结盟,楚庄王听了兴师动众来讨伐,围困郑国国都十七天,新盟友晋国到了关键时刻却缩手缩脚,好不容易派援兵来,却在黄河边歇凉。新认的老大靠不住,没办法,郑襄公来了一次行为秀:赤裸上身,牵了一头羊,向楚庄王请罪,结局是没有亡国,条件是认楚国做老大。
国家实力也成为当时国际婚姻的一个考量因素,在公子围迎亲之前150多年,郑国的公子忽,被齐国看中了,要把文姜公主嫁给他,公子忽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不敢高攀,小国王子岂敢配大国公主,饶了我吧。"公子忽是个聪明人,娶个娘家实力那么大的老婆,这一辈子你还想过省心日子吗。文姜后来嫁给鲁国国君,这位可怜的老公后来把命都搭上了。
好,讲完了这桩国际婚姻的背景,我们还是回到公元前541年发生在郑国的这起武装迎亲事件吧。
应对:让男方的部队放弃武装入城迎亲
男方这边,名义上是迎亲队伍,其实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远征军,说不定郑国的国运就在这次迎亲事件中走到尽头了,郑国对这一点很清醒,国内达成一致的共识:无论怎样,都不能让楚国的武装力量进入国都。
郑国启动了几道外交公关手段,第一步就是让子羽进行交涉,让楚国迎亲队伍在城外驻扎,举行聘礼仪式。
聘礼仪式完毕,楚国方面坚持要入城迎亲,郑国启动第二道危机公关程序,外交官子羽在接受了国相子产的锦囊妙计之后,如此跟楚国方面交涉:"实在对不起各位贵宾,敝国由于地方小,住宿条件有限,无法接纳贵国过于庞大的迎亲团,请新郎以及新郎的各位亲友,委屈一下在城外安顿,不足之处,请多海涵。"
虚与委蛇反自缚手脚
楚国高富帅也不只是一个衣服架子而已,他也有他的智囊团,于是派出助理伯州犁进行交涉:"对于贵国做出让我方在野外迎亲的决定,我方表示十分遗憾。"
"贵国国君给兄弟我面子,迎娶贵国公孙段家的美眉,面对这么大的幸福,兄弟我也不敢怠慢,出发前在老家向各位老祖宗报喜,烧了三天香,唱了好几台大戏,欢天喜地来娶新娘,你们个别办事人员却把贵国国君给的面子当垃圾踩在脚下,扔在地上,我方无法承担这种侮辱,现在兄弟我是没面子回家了,并因此影响到兄弟我个人的前途,将无法担任楚国的任何职务,一切恶劣影响将由你方承担,希望贵国好好考虑。"
这摆明了是不走了,形同宣战。郑国立即启动第三道危机公关程序,外交官子羽亮出子产最后一道锦囊妙计,向迎亲团宣布:"我们郑国作为一个弱小国家,本来想依赖贵国保证我们的安全,但今天贵国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包藏祸心,想借迎亲为由灭亡我国,贵国的举动让我们彻底放弃了幻想,如果今天你们野心得逞,由此在诸侯国之间造成的恶劣影响,想必你们也是很清楚的,今后广大类似于我们郑国的小国家将会拒绝跟贵国友好,你们的战略空间将无法畅通。"就在子羽进行外交交涉的同时,郑国的国防部队进入了紧急部署状态,子产是一代良相,在他的主持下,郑国的国防力量还是有很大提升的,也够远道而来的楚国喝一壶。
楚国的阴谋被喝破了,无话可说,于是副手伍举--即伍子胥的父亲,和女方进行谈判,达成共识。郑国让一步,让迎亲团入城;男方也让一步,将武器留在城外,明显的标志就是将盛箭的箭囊倒过来,让里面无法装箭。局面虽不说是皆大欢喜,至少也是相安无事。就在当年的正月15日,男方迎亲出城,开始返回楚国。
子产的高明之处在于干脆将对方的不良企图挑明,戳破对方的野心,把脸皮撕破,这样反而利于双方挑明立场,如果继续讲客套话,楚国就会继续在婚事礼节方面纠缠下去。对付阴谋的最好方式就是直接戳破它。
谈判这玩意,打开天窗说亮话,反而有利于将智慧和能量集中在事物的实质面,虚与委蛇反而自缚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