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在怛罗斯丢了什么?
此案的举报人边令诚是一名太监。他的身份有点特殊,既是高仙芝征小勃律国时的监军,也曾因向高仙芝索贿不成而怨恨在心。当然,他可能更眼红高仙芝从石国王宫里搬走的大批黄金珠宝。
"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这是名将高仙芝最后的遗言。据说当时麾下士兵皆呼:"枉!"声音震天。
5年之前,当他诈取、屠戮石国的时候,是否想到了今天?
安史之乱彻底毁灭了大唐的丝绸之路核心战略。自此之后,唐的西部边境从中亚一直退到陇右(今甘肃东南部),中亚沦为大食领地,安西四镇与河西走廊,则落入了吐蕃手中。关中地区无法得到丝路红利的充分滋养,商道被分流:阿拉伯人从南部乘船来了,广州和交趾相继发达起来;回鹘崛起,占据突厥故地,草原丝路经由回鹘,再向契丹;吐蕃占据了今新疆、西藏、青海几乎全境以及甘肃大部。
西来强敌 今非昔比
与汉朝一样,唐朝是一个在顶层设计上很有造诣的朝代。然而问题出在哪里?还是出在操作层面上。
发展和经营丝绸之路,作为唐朝国家战略是没有错的。至少在高仙芝伐石国之前,操作层面也问题不大。从历史经验来看,自玉门关以西到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曾经有过的大大小小的国家,还是比较愿意与中国(中原王朝)友好交往的。中国以互市、封赏和朝贡为手段,为漫漫丝路上绿洲小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且中原内地拥有广阔而较为统一的大市场,是"胡商"们赖以谋生的福地。
然而中亚地区自古被称为"大国的坟墓",无论之前多么小心经营,只要一着不慎,或主将"心中贼"作恶,就会满盘皆输。唐代以前,希腊人、波斯人、汉朝人、突厥人、月氏人,都在中亚称雄过,然而包括唐朝及后来居上的阿拉伯人,没有一个帝国能够长期控制这里。
作为优秀的战略家、军人,高仙芝对大举东进的阿拉伯人有些轻敌了,他以为那又是一个野蛮的马上民族,与他在漫长的边塞岁月里,征服的若干游牧部落别无二致。
可惜他错了。唐朝的整个领导班子都错了。肆意攻杀,葬送大好局面,为一错;轻视对手,未能知己知彼,为再错。
怛罗斯战役的11年后,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一位曾随高仙芝出征的前唐军战俘,搭乘东来的阿拉伯商船回到大唐故土。他名叫杜环,是唐代大学者杜佑(古代政书名著《通典》的作者)的族子。
漂泊海外期间,杜环先后到过阿拉伯帝国和东罗马帝国,甚至到过今天北非的摩洛哥。在他的"西行漫记"《经行记》(原书已佚失,仅留片段数则)里,有如下记载:
"郛郭之内,里闬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秀珠贝,满于市肆,驼马驴骡,充于街巷";"琉璃器皿,瑜石瓶钵,盖不可数算。梗米白面不异中华。"
原来,那个自西方而来一举击败大唐的新对手,除了军事文明,还有政治文明,文化文明,制度文明,足可以与东方帝国一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