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抓造船厂3名高管后,朝鲜再抓一条“大鱼”,中国装备成为关键
朝鲜驱逐舰下水事故有新进展,在连抓造船厂3名高管后,调查组再抓一条“大鱼”。有分析认为,在其后续修复过程中,中国装备或将成为关键。那么,如今对朝鲜驱逐舰事件的调查情况如何?其后续又有没有能力实现自称的“15天修复”呢?
5月21日,朝鲜清津造船厂发生了一起震动国际的军事工业事故,一艘新建造的5000吨级驱逐舰在下水仪式中因操作失误导致船体侧翻,船尾浸水,船首卡在船台上。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现场目睹了全程,并当场将此事定性为“完全由做事不慎、不负责任和不科学的经验主义所造成”的“重大事故”,是“不可有、不可接受的严重犯罪行为”,这句话说得相当重,也给后续的调查定下了调门。
于是,事故发生后,朝鲜迅速启动追责机制。22日,清津造船厂厂长洪吉浩被带走审查;24日,调查组向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汇报工作进展后,又有3名高管被连续被抓——总工程师姜正哲、船体总装车间主任韩京学、行政副厂长金勇鹤。
而在25日,朝鲜司法机关更是“再抓一条大鱼”——劳动党中央军需工业副部长李亨先,显然,如今的追责范围已从基层管理延伸至高层决策层。那么,为什么抓人抓得这么快、这么狠?答案很明确,这不是一起普通的工程事故,而是影响国家权威的政治事件。朝鲜领导人在现场讲得很清楚:修复驱逐舰是国家政治任务,6月底之前必须完成,不能影响劳动党八届十二中全会的召开。
从目前情况看,朝鲜对事故的态度是没有回旋余地的。不过,除了抓人、查责,更关键的是抓紧修复。根据朝鲜方面的说法,舰体虽然侧翻,但“船底没有破洞”,只是“右舷被刮削”,还有“通过船尾部分的救生通道流入了一定量的海水”,整体损伤“比预想中要好不少”。换句话说,虽然翻了,但底子还行,不至于报废。
同时朝方调查组专家判断,现在只要抽出进水、解决船首与船台脱离问题,大概三天可以把舰体扶正,接下来修复受损部分,大概十天左右,也就是说,按计划,6月中旬左右修复任务应该能完成。
然而,外界对此并没有这么乐观,有图像分析专家就指出,从最新的卫星照片看,舰体倾斜严重,部分浸水,加上下水滑道可能也受了影响,“十多天内修复”这个时间表是否现实很难说。
毕竟,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从公开资料看,朝鲜造船工业基础薄弱。舰体倾覆后想要整体扶正,难度非常大,且朝鲜缺乏专业打捞经验和重型起重设备,如果贸然牵引,不但可能导致舰体损伤,还可能拖垮原有基础设施,要想稳妥解决,只能依靠专业海上打捞力量。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装备就成为了关键。我们知道,中国在海上打捞领域的技术实力早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14年,上海打捞局成功打捞重达6824吨的韩国“世越号”沉船,采用的还是“海底托底钢梁整体起浮技术”,展现了复杂工况下的作业能力。
此外,中国自主研发的“振华30号”起重船最大起重量达1.2万吨,能360度旋转,具备12个推进器,排水量24万吨,是实打实的“海上巨兽”。这些技术和装备,一旦投入朝鲜驱逐舰修复项目中,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从技术层面看,中国具备协助朝鲜完成此次修复的所有要素:有设备、有经验、有团队;而从战略层面看,帮助朝鲜解决这样一次“政治工程”,对中国也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维护地区稳定,也有利于中朝合作深入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目前并未对朝鲜驱逐舰事故做出评论,但从中国一贯对朝立场来看,在朝鲜遭遇重大工程难题时,中方不排除以技术合作方式提供协助。毕竟,中朝长期保持密切战略沟通,尤其是在经济、工程和安全领域——只不过,前提是朝方主动寻求帮助。
当然,即便有中国技术协助,修复任务也不是“分分钟搞定”的事,具体施工条件、船体变形程度、水下基础破损情况,都是变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朝鲜愿意,中国确实具备协助他们完成这项任务的实力。
总之,接下来就看两个关键点:一是,朝鲜能否在内部调集资源,在短时间内完成修复;二是,在出现能力缺口的情况下,是否会主动引入外部协助,尤其是中国技术力量。如果中朝能在这一事件中再度联手,不仅能解决一艘舰的问题,也可能推动两国合作在工程、工业领域走得更深更远。
回到这次事故的核心,其实反映出的是朝鲜在军工建设过程中,管理、经验、技术体系还存在不少短板。这次驱逐舰下水失败虽然不至于让整个军工系统“塌方”,但也暴露出过去长期“闭门造舰”的局限,对朝鲜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