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在背后对中俄使绊子,苏杰生一句话暴露印度对“金砖”有异心
在伦敦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发言中,印度外长苏杰生以近乎直白的姿态向西方世界递交"投名状,他表示"印度没有美元问题"。这种表态绝非即兴发挥,而是植根于印度经济对美元体系的深度依赖。
特朗普政府则精准把握了印度的经济软肋。白宫以"卢比不挑战美元"为条件,承诺向印度IT外包产业开放市场准入。这对占据硅谷70%外包业务的印度科技企业而言,无异于关键筹码。印度央行数据显示,其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虽已降至58%,但欧元、人民币的替代更多是避险操作,而非系统性去美元化布局。
另外,苏杰生表示"金砖国家在去美元化上立场不同",无疑是在背后使绊子。印度的摇摆源于其对美战略认知的双重性,既希望享受金砖框架下的经贸红利,又渴望获得美国的技术转移。苏杰生在伦敦大谈"印美量子计算合作",却对美方卡脖子半导体设备出口避而不谈,这种选择性叙事暴露了其机会主义本质。这从即便在购买俄罗斯石油时被迫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尴尬现实,也未能动摇印度维持美元主渠道的决心就可以看出来。
莫迪政府的外交策略堪称"精分"典范,口头上维护金砖团结,暗地里却将卢比国际化操作成外交行为艺术。这种"战略骑墙术"的底层逻辑,在于印度对自身地缘价值的过度自信,既认为美国不会像制裁中俄那样对待印度,又企图利用美俄矛盾左右逢源。
当美国宣布对金砖国家商品加征60%关税时,印度成为首个"缩水"回应的成员国。印度的"精致利己主义"正在侵蚀金砖机制的凝聚力。与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磨一剑的系统性突破不同,卢比跨境结算额尚不足人民币的零头。这种战略投机导致印度在金砖内部逐步边缘化,在2025年新开发银行扩容中,印度获得的配额增幅最小,反映出成员国对其可靠性的质疑。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所谓价值观同盟的构建困境。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近期施压印度开放农业市场、停止采购俄制武器,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正在测试印度的战略定力。而莫迪政府在国内推行的印度教民族政策,已引发美西方对其人权状况的持续批评,价值观分歧正在转化为实质性的经贸摩擦。
印度的战略困局折射出新兴经济体在重构国际金融秩序中的集体困境。当中国通过数字货币试点和跨境支付系统构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时,印度却陷入"既要搭乘去美元化便车,又不敢得罪美元体系"的怪圈。这种悖论最终可能导致印度在金砖机制中沦为"战略赘余",正如其购买俄油却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讽刺现实所预示的,在货币主权争夺战中,骑墙者的最终归宿往往是被时代巨轮碾压的投机客。美元霸权终将崩塌,但接棒的绝不会是机会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