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发力,韩国一夜变天?
“不能再走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路线了”,李在明在美国的一番表态,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
那李在明为何突然转舵?李在明的这番话是主动选择,还是不得不低头?
李在明
“安美经中”瓦解,韩国主动放弃战略平衡?
多年来,韩国一直在中美之间维持着双边平衡。
安全靠美国——2.85万驻韩美军长期驻扎,军事演习频频。
经济靠中国——202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3280.8亿美元,同比增长5.6%,中国连续21年位居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韩国重回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这条路,韩国走得顺风顺水。但李在明在华盛顿的那句话,等于亲手扔掉了这个平衡。
李在明表示不再处于可以依赖中国发展经济的境地。理由?供应链重组、美中对抗加剧。
话说得直白,做得更直接。
然而,就在李在明访美当天,韩国媒体炸开了锅。大韩航空专机降落华盛顿,没有红地毯,没有军乐队,甚至连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都未到场迎接。
韩国拿3500亿美元投资换来的,是机场连个助理国务卿都见不到?
但这并不是小题大做。
外交礼宾,背后是国与国之间的尊重与地位。而美方的冷处理被视为对韩国外交价值的重新定位。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前段时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访美时,白宫安排了高规格接待。而作为“印太核心盟友”的韩国,却连新闻发布会都取消。
这让李在明的亲美外交在国内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
但特朗普再次登上白宫后,韩国就明白:账,要结了。
特朗普再次提出增加驻韩美军军费分摊,从10.3亿美元提升至100亿美元。他还盯上了驻韩美军核心基地——平泽基地的土地所有权。
这并不是第一次。早在之前,特朗普就曾要求首尔全额承担驻军开支,并索要乌山空军基地控制权。如今,他要求废除租约,直接掌控土地。
平泽基地面积相当于200个足球场,总投资超过720亿元人民币。韩国刚建成没几年,本想做“战略资产”,结果成了特朗普眼中的“地产项目”。
很显然,这不是简单的军事要求,而是赤裸裸的经济盘算。
韩国企业界炸锅:三星、现代难以承压。
外交风向一变,经济立刻跟着遭殃。,三星股价跌幅扩大至5%,创2020年以来最大跌幅。起亚汽车亦跌近5%这些下跌,并非市场波动,而是对政策风险的直接反馈。
2024年,三星集团以331万亿韩元(约合2370亿美元)的营收领跑,占韩国GDp的13%。现代和起亚在华销量破百万辆,直接带动300万个就业岗位。
这哪儿是经济转型啊,这分明是自己断自己的活路。
中国回应:中韩关系不应被第三方绑架。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8月27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用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回应李在明的言论。“中韩关系发展源于双方共同利益,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应受第三方因素影响。”
郭嘉昆进一步指出,中方对韩政策保持“连续性与稳定性”,希望韩方“与中方相向而行”。
换言之,过去二十年,中韩关系有基础、有成果。李在明若彻底倒向美国,意味着这个“战略合作框架”将被重塑。而这场重塑,带来的不是新平衡,而是新风险。
安全换市场?韩国可能两头皆失。李在明政府押注美国,除了政治考量,还有现实压力。
郭嘉昆
7月份的时候,韩美就汽车关税达成协议,美国将进口韩系汽车的关税从25%下调至15%。
作为交换,韩国承诺对美投资3500亿美元,并在4年内采购1000亿美元美国能源。
但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首先,这些投资90%的收益归美方。其次,美国市场增长乏力,2024年韩系汽车在美销量出现下滑。
再者,能源采购价格、交付机制都不清晰,企业难以获利。这是典型的“掏腰包买门票”,还是“花钱买安全感”?
更现实的是,美国能提供军事保护,但不能提供市场。而中国,不仅是市场,还是韩国高科技产业的上游材料供应国。
韩国半导体生产所需的镓、锗、稀土材料,87.6%依赖中国进口。若中美科技战升级,韩国将陷入“技术靠美国、材料靠中国”的双重制约。
这不是战略自主,而是战略焦灼。李在明口中“不能再走安美经中”的背后,是韩国主动放弃了在中美之间的回旋余地。
而美国没有额外的安全保障,中国也不会无条件容忍疏远。从“最低礼宾规格”到“中方警示”,韩国已不是昔日“左右逢源”的角色。
李在明的豪赌,或许赢得了短暂掌声,但能否保住韩国的长期利益,仍是悬而未决的一局。
如果为了迎合美国的对华遏制战略而放弃平衡外交,不仅会损害韩国经济根基,还可能让东北亚局势更加复杂。
比如李在明说韩国要增加军费,将在确保朝鲜半岛安全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这被视为是符合特朗普要求韩国为驻韩美军承担更多的态度。
同时在访美期间,韩国的航空企业要订购100多架波音客机,在造船等韩国领先领域还要加强与美国的合作。这些说明在经济领域,韩国也要逐步对美国加大合作力度。
但是在全球化时代,合作共赢才是正道,把鸡蛋都放在美国一个篮子里,终究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