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周边局势

特朗普杀招立竿见影?李在明掏不出4000亿美元,立马反转对华态度

时间: 2025-07-21 21:34:32

 美国开口就是4000亿美元,韩国天塌了。

李在明立马转变态度,改变了对中国看法,那目的又是什么呢?

李在明

李在明刚坐稳总统椅子,美国那边的“账单”已经飞了过来。

4000亿美元投资基金,加上25%的新一轮惩罚性关税,特朗普政府的这一系列操作,直接给韩国政府整的猝不及防。

青瓦台陷入前所未有的外交震荡,直接把韩国原本想搞平衡外交的打算给彻底打乱了。

这笔钱来得太突然。

在7月初的时候美国在华盛顿的一场韩美关税谈判中,向韩国提出了一个天文数字:让韩国仿效日本,设立4000亿美元对美投资基金,用于支持美国制造业回流。

这相当于韩国一年国家预算的80%以上,就算全国家上下一起使劲,也很难凑齐。

哪怕是企业出资,政府兜底,资金也必须用于美国本土项目,造船、芯片、汽车。反正就是韩国人投资,美国人用。

韩国政府知道,这是“保护费”,不是投资。

美方还提出,要求韩国全面开放农牧产品市场。

这条要求一出来,韩国百姓心里的火气更大了。

韩国向来讲究“身土不二”,这是他们的信仰。美国农产品如果大张旗鼓地进入韩国的话,那农户的日子就越来越难过了。韩国农协、粮食联盟、农村经济研究院等组织都开始发声,反对以农业换钢铁关税豁免。

忠清道、全罗道这些农业大省,选民情绪激烈,甚至爆发了抗议。

而这正好是李在明最核心的支持者群体。

李在明非常清楚,一旦在农业问题上让步,民意将会如潮水倒灌挡都挡不住。

李在明在刚上台的时候,保持对美国妥协换安全的同时,对中国也留有合作空间。

可现实是,特朗普不给他中间路线的机会。

特朗普在7月10日的时候宣布对进口铜加征50%关税。

特朗普

在这之前,钢铁、铝的关税已从25%提到50%。三大金属全面加税,直接重击韩国出口产业。

贸易谈判还没推进,美国却已经“先斩后奏”。特朗普政府还放出话来:要求韩国加入美国,共同在造船业等领域遏制中国。

如果韩国不答应的话,那就一起罚。这正好是特朗普经常用的手法:威胁、逼迫对方来满足自己的利益。

李在明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在中韩合作项目上开始提速了。

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原产地证书审签中心在7月1日正式启动。

这就代表着中韩之间货物贸易的通关速度将大幅度提升。

李在明还在7月3日公开表示,要“尽快改善中韩关系”。韩国外长候选人赵显在听证会上也进一步释放信号:推动中日韩领导人会晤日程重启。

中方也做出回应,邀请李在明出席93阅兵。

但李在明并没有答应,同样也没有拒绝,只是还在考虑中。

而且原定出任访美特使团团长的金钟仁,在最后一刻被更换为朴容晚。

金钟仁是韩国政坛资深人物,与美国共和党关系深厚。由金钟仁率团,能直接对接特朗普团队,但最终却被撤下。李在明在午餐会上亲自向金钟仁致歉,承认安排仓促。

背后原因不难猜。

青瓦台担心金钟仁过度亲美,不利于中美之间的平衡。

但这也反映出李在明政府尚未形成稳定清晰的外交战略结构。

李在明在6月6日的时候和特朗普通了20分钟的电话。

原本这通电话应在就职当天完成,因时差与行程推迟了三天。但特朗普没有介意,反而用了整整20分钟来谈。

两人谈了关税、谈了选举、谈了刺杀未遂,还约了打高尔夫,气氛非常好。

而且特朗普在电话中重申了“韩美同盟是不可替代的战略关系”。

李在明听得很认真。回应说:“韩美同盟是韩国外交政策的基础”。而关于之前大选时李在明说的“不应全盘押注美国”,再也没有出现过。

李在明态度转变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被推着走。

从关税谈判、农业开放,在从投资基金到船舶遏华,到通话与特使更换。

整整一个月时间里,李在明的外交态度从之前的 “实际、平衡” 的立场,慢慢转向了 “亲近美国、偏向防守” 的路子。

李在明知道这一步如果走得太快,就会被盯上。

但不走的话同样没有退路。

中国将加强RCEp框架下的区域产业链合作,重点瞄准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战略资源上握有主动权。

韩国有超过70%的高纯镝和钕依赖中国进口,这两样东西在半导体、军工、汽车电机这三大行业里用得特别广。

中方释放出了明确的信号:合作有利,切割有风险。

如果韩国真的完全倒向美国,中国完全有能力调整出口结构。对韩国来说,这不是贸易问题,是国家产业的问题。

美国政府把经济上施压、战略上捆绑、政治上邀约这几招分开用,一步一步往前推,让韩国根本没有退路。

而中国则以经济合作、供应链稳定、战略资源控制相配合,释放出“欢迎但不强求”的姿态。

李在明必须做出选择。在中美之间,已经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了。李在明想走实用主义,可现实却在逼他站队。

韩国不是不想独立,而是无法独立。大国博弈之下,小国只能在夹缝中求生。而李在明此时的决定,将决定韩国未来多年的命运。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