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首架歼10装配:工人不敢靠近桌子怕睡着
在中航工业成飞,每当谈起第一架歼10飞机是如何装配起来的,没有谁不提"5.18"。
"当时的那种拼搏奉献精神,我们把它叫作'5.18'精神。"装配线上的人们回忆起那段苦乐年华,仍觉刻骨铭心。1997年,歼10飞机研制生产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冲刺阶段。按照飞机的寿命要求,中机身数千个铆钉孔不能用钻头钻,只能手工铰孔,一个孔要4把铰刀才能加工完,还要涂密封胶,做气密、油密试验。每推进一步,都是难以想象的艰难。中机身首架装配上上下下协调了20多次,进度有拖欠,大家都着急。关键时候,总经理杨宝树鼓励大家不要泄气,他对车间主任张恒善说:"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5月18日三段一定要下架。这是形象问题,对鼓舞研制全线有很大作用。采取什么措施我不管,要什么条件你只管提。"张恒善拍了拍胸脯:"杨总放心,我们组织三班倒,计划按小时排,能提前1分钟决不耽误60秒,保证'5·18'三段下架。"
中机身段的战斗打响了。由于密封胶硫化期的因素,多次拆装容易发生渗漏,铆接速度必须快,且要一次成功。暑热难当,铆钉敷胶后成了黑乎乎一片,装配工人进入机身后几乎看不见铆钉。
他们一天爬上爬下十几次,一趴就是几个小时。主管领导每天深夜都要召开现场技术分析会。大家诙谐地说:职工天天泡"酒吧"(久爬、久趴),干部天天进"夜总会"(每天深夜老总开碰头会)。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