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军用中国这大杀器将印度苏30打得抱头鼠窜
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歼-7系列在仿造和自主研制战斗机方面具有奠基意义,没有这一艰辛过程,就没有如今令国人自豪并得到国际航空界称赞的歼-10、FC-1"枭龙"等战机的腾飞。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以后,空军被世界各国公认为首战之军,夺取制空权的战斗机又成为空中力量的刀锋。
1954年,苏联开始了米格-21的研制,原型机很快打破两项世界飞行速度纪录,并于1958年被批准量产,与美国的F-4"鬼怪"并列为世界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的典型。新中国当时便向苏联提出了援助米格-21的要求。苏联停止援助后,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先按"照猫画虎"的模仿方式把米格-21制造出来。
1964年3月31日,沈阳飞机制造厂利用苏联散件组装的第一架米格-21首飞成功,定序号为歼-7,自此拉开了国产的这一机型家族发展史的序幕。针对当时歼-7机载设备和武器落后的状态,国内飞机厂通过引进欧洲先进电子设备和高性能导弹来改造,从1983年至1985年连续研制出歼-7Ⅱ、歼-711A到歼-7M等几个型号,完成了30多项改进,使仿制色彩渐渐消失,创新色彩日渐突出。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